一拳之石泰华同,一勺之水溟渤通。
於何见之於盆中,一株天下无真松。
问年火劫为始终,问形势欲拿云空。
春风秋月郁葱葱,梢为华盖身为龙。
不随绮里夏黄公,汉廷待诏来东方。
铁干硉矹神以丰,忆我盘山曾道逢。
又忆貌者苏髯翁,前遇定武时在冬。
吟哦雪浪兴不穷,石盆宛在翁无踪,松乎松乎翠自浓。
一拳之石泰华同,一勺之水溟渤通。
於何见之於盆中,一株天下无真松。
问年火劫为始终,问形势欲拿云空。
春风秋月郁葱葱,梢为华盖身为龙。
不随绮里夏黄公,汉廷待诏来东方。
铁干硉矹神以丰,忆我盘山曾道逢。
又忆貌者苏髯翁,前遇定武时在冬。
吟哦雪浪兴不穷,石盆宛在翁无踪,松乎松乎翠自浓。
这首诗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名为《题盆中偃松树歌》。诗中以“一拳之石泰华同,一勺之水溟渤通”开篇,巧妙地将大与小、高远与微观对比,引出盆中偃松的非凡之感。诗人通过“於何见之於盆中,一株天下无真松”表达了对盆中偃松独特魅力的赞叹。
接下来,“问年火劫为始终,问形势欲拿云空”两句,以时间与空间的宏大视角,描绘了偃松历经沧桑、傲视云空的坚韧形象。春风秋月的描绘,赋予偃松以生机与活力,“梢为华盖身为龙”则将其比作龙的华盖,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偃松的威严与气势。
“不随绮里夏黄公,汉廷待诏来东方”两句,借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偃松独立不群、不随波逐流的品格。铁干硉矹的描写,强调了偃松的坚实与力量感。最后,“忆我盘山曾道逢。又忆貌者苏髯翁,前遇定武时在冬。吟哦雪浪兴不穷,石盆宛在翁无踪,松乎松乎翠自浓。”诗人回忆与偃松的相遇,以及与苏髯翁的交流,表达了对偃松的深深敬仰和对其生命力的赞美。整首诗通过对偃松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
沙沟紫气如陇云,泾城冬律变阳春。
天工为国巧谋帅,生此摽摽七尺人。
坐挥白羽历三纪,胡儿奔迸尘头起。
缓驱小队来汉中,甲光冷射清江水。
金炉著火焚宝香,愿公寿考仍康强。
门外祝公更多有,军民十万指中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