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汤一洗俗尘空,万众都归化日中。
瑶草翠添争渡雨,锦莲香起乍晴风。
枭羹不用当年贡,鱼腹难追自古忠。
此日蒲觞谁不醉,乡歌几曲水流东。
兰汤一洗俗尘空,万众都归化日中。
瑶草翠添争渡雨,锦莲香起乍晴风。
枭羹不用当年贡,鱼腹难追自古忠。
此日蒲觞谁不醉,乡歌几曲水流东。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乡人聚会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氛围和历史感。首句“兰汤一洗俗尘空”,以“兰汤”象征着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用艾叶、菖蒲等草药煮水沐浴,旨在祛除污秽,寄托着人们对于清洁与健康的祈愿。接下来,“万众都归化日中”则描绘了节日里人们聚集一堂,共享欢乐的景象。
“瑶草翠添争渡雨,锦莲香起乍晴风”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端午节划龙舟的场景比作在翠绿的瑶草中争渡,在乍晴的微风中,锦莲散发出阵阵香气,既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生机,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枭羹不用当年贡,鱼腹难追自古忠”两句,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敬仰。“枭羹”出自《左传》,指古代祭祀时的一种食物,此处暗喻忠诚者的牺牲;“鱼腹”则联想到屈原投江的故事,象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这两句通过历史故事的引用,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此日蒲觞谁不醉,乡歌几曲水流东”两句,描绘了节日当天,人们举杯畅饮,歌声飘荡,仿佛时间随着流水向东流逝,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与珍惜,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还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对忠诚、牺牲精神的颂扬,情感丰富,意蕴深远。
孔君本书生,领职在方宪。
置身岭海间,越绝远侯甸。
维时实多警,盗贼满州县。
蛇吞与豕齧,道路血相溅。
被围在空城,百里无一援。
忠义激肝肠,身微命如线。
檄同巴蜀谕,骑比汾阳见。
一言关福祸,凶党皆革面。
终焉抱劳谦,功成不自衒。
铨曹守常格,谁复论最殿。
山川接东广,民俗固所便。
重任须老成,君才久谙练。
扬清激其浊,坐使南溟奠。
众力苦莫支,知君有馀羡。
昔逢刘职方,开口不容先。
复有太史吴,作诗如作传。
王事诚独贤,愧子长笔砚。
谁云识君晚,犹及都门饯。
我留谢君饮,君主张侯宿。
还因越溪酿,更慕吴粳粥。
缨蓑挂凉雨,袍笏谢炎燠。
晓起闻叩门,开缄见心曲。
同游二十载,聚散难预卜。
朝餐太仓饭,暮引玉堂烛。
悲欢同一初,少壮如两毂。
世故勿苟谈,此身聊自足。
文章亦剧戏,勿谓遭我毒。
他时究渊源,请检归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