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端午代乡人会约》
《端午代乡人会约》全文
明 / 陈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兰汤一洗俗尘空,万众都归化日中。

瑶草翠添争渡雨,锦莲香起乍晴风。

枭羹不用当年贡,鱼腹难追自古忠。

此日蒲觞谁不醉,乡歌几曲水流东。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乡人聚会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氛围和历史感。首句“兰汤一洗俗尘空”,以“兰汤”象征着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用艾叶、菖蒲等草药煮水沐浴,旨在祛除污秽,寄托着人们对于清洁与健康的祈愿。接下来,“万众都归化日中”则描绘了节日里人们聚集一堂,共享欢乐的景象。

“瑶草翠添争渡雨,锦莲香起乍晴风”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端午节划龙舟的场景比作在翠绿的瑶草中争渡,在乍晴的微风中,锦莲散发出阵阵香气,既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生机,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枭羹不用当年贡,鱼腹难追自古忠”两句,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敬仰。“枭羹”出自《左传》,指古代祭祀时的一种食物,此处暗喻忠诚者的牺牲;“鱼腹”则联想到屈原投江的故事,象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这两句通过历史故事的引用,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此日蒲觞谁不醉,乡歌几曲水流东”两句,描绘了节日当天,人们举杯畅饮,歌声飘荡,仿佛时间随着流水向东流逝,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与珍惜,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还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对忠诚、牺牲精神的颂扬,情感丰富,意蕴深远。

作者介绍

陈繗
朝代:明

陈繗,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有《唾馀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陈繗诗,以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印《海南丛书》第五集《唾馀集》为底本。
猜你喜欢

答明仲次韵

平生高兴入秋天,白战曾惊在我前。

诗为价高投屡惜,席因年长坐常专。

南华老子空谈白,西蜀词人罢草玄。

怪底相逢语言别,夜来藜杖有青烟。

(0)

送孔宪副公镛之广东

孔君本书生,领职在方宪。

置身岭海间,越绝远侯甸。

维时实多警,盗贼满州县。

蛇吞与豕齧,道路血相溅。

被围在空城,百里无一援。

忠义激肝肠,身微命如线。

檄同巴蜀谕,骑比汾阳见。

一言关福祸,凶党皆革面。

终焉抱劳谦,功成不自衒。

铨曹守常格,谁复论最殿。

山川接东广,民俗固所便。

重任须老成,君才久谙练。

扬清激其浊,坐使南溟奠。

众力苦莫支,知君有馀羡。

昔逢刘职方,开口不容先。

复有太史吴,作诗如作传。

王事诚独贤,愧子长笔砚。

谁云识君晚,犹及都门饯。

(0)

避雨于乔夜归翌日得师召诗知宿亨父宅戏次其韵

我留谢君饮,君主张侯宿。

还因越溪酿,更慕吴粳粥。

缨蓑挂凉雨,袍笏谢炎燠。

晓起闻叩门,开缄见心曲。

同游二十载,聚散难预卜。

朝餐太仓饭,暮引玉堂烛。

悲欢同一初,少壮如两毂。

世故勿苟谈,此身聊自足。

文章亦剧戏,勿谓遭我毒。

他时究渊源,请检归田录。

(0)

大慱存斋王君自沙县致仕初归对饮有赠

万钟一芥莫殊观,出处如君众已难。

身喜还家真属我,老知怜幼胜居官。

深秋丛菊霜前赏,返照千峰雨后看。

同学几人今几在,一尊为寿且为欢。

(0)

夜与胡庄溪毛世卿叙故有感

壮年远道访相思,千里征鸿未可羁。

偶与旧游谈往事,不知今夕别何时。

境如昨梦醒来失,诗向谁家醉后奇。

蓬鬓萧萧吾已老,祇馀初服得心期。

(0)

邃夫弟初入南雍

频收家问为兄慰,初试乡心觉汝难。

资遣聊同从外傅,纵观况已到长安。

半年曾读西铭未,一饭谁将国士看。

留得父书相待久,几多勋业在儒冠。

(0)
诗词分类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诗人
马光祖 法藏 靳学颜 沈如筠 戚夫人 鲁宗道 孔稚圭 陆景初 徐彦若 善生 韦承庆 李琮 滕白 胡梦昱 张纮 干宝 李昪 荀勖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