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犹倡义,谁能惜此生!
莫悲赍志殁,原不望功成。
诗咏游仙乐,死传坐化名。
争知尸解去,底用哭真卿!
七十犹倡义,谁能惜此生!
莫悲赍志殁,原不望功成。
诗咏游仙乐,死传坐化名。
争知尸解去,底用哭真卿!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钱澄之的《广哀》组诗中的第二首,通过描绘一位七旬老人在临终前的慷慨决绝与超然态度,展现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首句“七十犹倡义”,点明了主人公虽已年届古稀,却依然坚持正义,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屈的精神。接着,“谁能惜此生!”一句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同时也暗示了对当前生活的不满或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莫悲赍志殁,原不望功成。”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主人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并不因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悲伤,因为他从不期待通过功利来证明自己。这种豁达的人生观,是对传统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一种超越,强调了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内在的自我实现。
“诗咏游仙乐,死传坐化名。”这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生命终结时的理想状态——如同仙人般超脱尘世,以诗歌记录下他的超凡脱俗,死后留下“坐化”的美名,象征着他的精神永存,影响后世。
最后,“争知尸解去,底用哭真卿!”这一问句充满了哲理意味,意为世人或许不知道他已超脱肉体,进入另一种存在状态,因此无需为他的离去而哭泣。这里暗含了对传统悼念方式的质疑,以及对个人精神追求的肯定,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老年英雄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死亡、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人精神追求的强烈呼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黄石东行平海卫,浪蘸虹霓湿修曳。
天清时见小琉球,一点青螺漾空际。
舟行万里随天风,探奇默祷蛟螭宫。
便邀海若相感动,波攒叠巘青摩空。
安知琉球何者是,转瞬阴云迷尺咫。
到官两日席未暖,欲践层峦恣双眼。
风颠浪吼冰夷怒,即恐灵鳌倏移去。
咄哉神閟焉可窥,倚天猿啸无穷期。
鼓山邑右辅,百里见尻骨。
狰状类孤罴,修脚踏涨渤。
兹地萃舟航,宄黠时出没。
道乾昔败衄,袽船渍番血。
谁为覼缕传,毋乃涉荒忽。森森朴?材,营伍樵苏窟。
代期三年瓜,口粮随月拨。
猛性阚虎哮,赖此朝夕活。
居民慑乳羊,腰镰不敢越。
将军巡哨堡,清笳暮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