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东行平海卫,浪蘸虹霓湿修曳。
天清时见小琉球,一点青螺漾空际。
舟行万里随天风,探奇默祷蛟螭宫。
便邀海若相感动,波攒叠巘青摩空。
安知琉球何者是,转瞬阴云迷尺咫。
到官两日席未暖,欲践层峦恣双眼。
风颠浪吼冰夷怒,即恐灵鳌倏移去。
咄哉神閟焉可窥,倚天猿啸无穷期。
黄石东行平海卫,浪蘸虹霓湿修曳。
天清时见小琉球,一点青螺漾空际。
舟行万里随天风,探奇默祷蛟螭宫。
便邀海若相感动,波攒叠巘青摩空。
安知琉球何者是,转瞬阴云迷尺咫。
到官两日席未暖,欲践层峦恣双眼。
风颠浪吼冰夷怒,即恐灵鳌倏移去。
咄哉神閟焉可窥,倚天猿啸无穷期。
此诗描绘了诗人初至凤山时,对小琉球岛的向往与探索之情。开篇以“黄石东行平海卫”起笔,形象地勾勒出海面的辽阔与壮丽,接着“浪蘸虹霓湿修曳”一句,生动展现了海浪与天空交相辉映的美景。诗人通过“天清时见小琉球,一点青螺漾空际”,将小琉球岛比作漂浮在空中的青螺,既突出了其小巧玲珑,又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舟行万里随天风,探奇默祷蛟螭宫”两句,表达了诗人乘舟远行,探寻未知世界的决心与虔诚之心。接下来,“便邀海若相感动,波攒叠巘青摩空”则描绘了诗人与大海的互动,海浪仿佛被感动,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山峰,直入云端,展现出一种神秘而壮观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安知琉球何者是,转瞬阴云迷尺咫”两句,暗示了旅途的艰难与不可预知性,阴云密布,视线模糊,小琉球的真实位置变得难以辨识。随后,“到官两日席未暖,欲践层峦恣双眼”表达了诗人急于登高望远的心情,希望能一睹山峦的壮丽景色。
最后,“风颠浪吼冰夷怒,即恐灵鳌倏移去”描绘了海上风浪的猛烈,似乎连海底的灵鳌都为之愤怒,担心岛屿随时可能移动。诗人感慨于自然界的神秘与不可控,发出“咄哉神閟焉可窥,倚天猿啸无穷期”的感叹,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追求无尽探索的精神。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同时也体现了面对自然力量时的谦卑与敬畏之情。
三世如来所说,开遮或擒或纵。
一切微尘句偈,只明众生日用。
譬如一室千灯,其光不杂不共。
无色天女击鼓,四大部洲头痛。
一切智智清净,开合不成痕缝。
钦禅一等行脚,莫听虏子取奉。
若说有法可传,但作眼见鼻孔。
云南老人老无力,藜杖支腰陇头立。
道逢蜀客话平生,时复仰天长太息。
自言贯属泸水湄,泸水边徼滨獠夷。
夷人之性类蛇豕,频肆毒螫为疮痍。
十五年前多寇盗,一境骚然不相保。
民禾收刈虏人家,戎马偷衔汝江草。
近来风俗都变移,卷却旌旂张酒旂。
牛羊村落晚晴处,烟火楼台日暮时。
两眼昏花两鬓雪,喜见升平好时节。
茅屋横吹一笛风,野店携归半瓶月。
问翁致此何因缘,道是江阳太守贤。
鼓琴弦歌不生事,十年静治安吾边。
郑国国侨去已久,谁信人间准前有。
异日刊为德政碑,请问云南陇头叟。
江边茅屋被风掀,雨打疏窗夜小眠。
催唤儿童五更起,重添篾缆系渔船。
花飞何事急,纨细不胜裁。
睡起明书幌,妆成湿镜台。
多情调玉烛,作意耻金罍。
授简何容易,相如欲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