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谢公宅,一角傍慈山。
修来尘界清福,胜似饵金丹。
不讳疏狂白眼,自爱匿踪泉石,参破利名关。
人与菊俱寿,岁岁主骚坛。杨园里,萝径晚,竹阴寒。
曾访雨中斋馆,秋色贶奇观。
别有深情好古,镇日丹黄在手,吟稿检蟫残。
兄弟互师友,不羡住琅嬛。
半亩谢公宅,一角傍慈山。
修来尘界清福,胜似饵金丹。
不讳疏狂白眼,自爱匿踪泉石,参破利名关。
人与菊俱寿,岁岁主骚坛。杨园里,萝径晚,竹阴寒。
曾访雨中斋馆,秋色贶奇观。
别有深情好古,镇日丹黄在手,吟稿检蟫残。
兄弟互师友,不羡住琅嬛。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年的诗人陈祖绶所作的《水调歌头·其二》和杨澹风韵。诗中,诗人以半亩谢公宅为背景,寓居于山水之间,享受着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视之为清福,更胜过追求世俗的金丹。他坦然面对自己的疏狂性格,喜爱隐逸于泉石之间,看透了名利之心。诗人与菊花共度岁月,每年主持诗坛,显示出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杨园里的景致,傍晚时分,萝径幽深,竹林阴凉,他曾在此经历了一场秋雨中的雅集,欣赏到独特的自然之美。诗人对古人的深情厚意和对古籍的热爱,使他整天研读诗文,尽管稿件上爬满了蠹鱼,但他乐此不疲。他认为与兄弟间的互相学习和友情,比住在仙境般的琅嬛还要珍贵。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热爱文学的生活态度,以及与亲友间深厚的情感交流。
往年长白山,发愤忍饥寒。
埽叶雪霜湿,读书唇齿乾。
群经通讲解,八十尚轻安。
今日江南寺,相逢话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