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谒吾君遇太平,太平明主重南能。
不关名利真开士,却返林泉伴野僧。
御赐白金为长物,身归青嶂策枯藤。
只应待到天台日,斋炷檀烟定有灯。
去谒吾君遇太平,太平明主重南能。
不关名利真开士,却返林泉伴野僧。
御赐白金为长物,身归青嶂策枯藤。
只应待到天台日,斋炷檀烟定有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太平盛世中遇到明主,对其才华和品德的重视与赏识。"去谒吾君遇太平,太平明主重南能"表达了士人拜访君王,在国泰民安的环境下被发现并受到重用。然而,这位士人对功名利禄并不在意,选择回到自然界,与山林野僧为伴。
"不关名利真开士,却返林泉伴野僧"两句,流露出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御赐白金为长物"一句,显示了君王对其才能的赏识和信任,但这位士人选择将这些物资作为长久之计,回归自然。
"身归青嶂策枯藤"则是诗人身体回到山林之间,用枯藤做为坐具,隐含着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只应待到天台日,斋炷檀烟定有灯",预示着诗人对未来某个时刻的期待,或许是等待一个适合修行或启悟的良辰美景。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自然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和与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物质荣华的超然态度。
慈乌昔哺雏,日夜望雏长。
安知风雨横,故巢堕草莽。
乌羽日摧颓,雏饥竟何往。
其一止海隅,雌飞鸣相向。
反哺若天性,迎乌致其养。
我衰发尽白,儿长忽先丧。
赠君慈乌篇,老泪滴纸上。
龚黄吁已远,循吏舍公谁。
卧辙留行色,归装减到时。
朝争驰荐剡,郡议立生祠。
寂寂燕台客,难酬国士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