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谒衡岳山,未穷衡岳境。
爇香赤帝殿,恭祈国寿永。
婆娑禹指山,仅窥虬龙影。
分枝万派别,功与天地准。
悦亭万竹间,倚丘甫俄顷。
披云挹苍翠,俗虑须苏醒。
王事属有程,山容看难尽。
归来短篷底,梦断青松径。
云开为韩子,雪霁朱张咏。
必如三先生,人与此山称。
我生等培塿,安敢乔岳并。
好峰七十二,讵可一朝竟。
男儿万里眼,长啸付一瞬。
终朝摘星斗,寘身祝融顶。
来谒衡岳山,未穷衡岳境。
爇香赤帝殿,恭祈国寿永。
婆娑禹指山,仅窥虬龙影。
分枝万派别,功与天地准。
悦亭万竹间,倚丘甫俄顷。
披云挹苍翠,俗虑须苏醒。
王事属有程,山容看难尽。
归来短篷底,梦断青松径。
云开为韩子,雪霁朱张咏。
必如三先生,人与此山称。
我生等培塿,安敢乔岳并。
好峰七十二,讵可一朝竟。
男儿万里眼,长啸付一瞬。
终朝摘星斗,寘身祝融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衡山的景象和心境,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个人情感的寄托。开篇“来谒衡岳山,未穷衡岳境”表明诗人开始了对衡山的参拜,但尚未完全领略其全貌。紧接着,“爇香赤帝殿,恭祈国寿永”则是诗人在赤帝庙中上香祈愿,希望国家长久安宁。
“婆娑禹指山,仅窥虬龙影”这一句通过对比传说中的巨人禹和神秘的龙来形容衡山之雄伟与神秘。山川蜿蜒,宛如龙蛇,其壮观令人只能窥见一斑。
“分枝万派别,功与天地准”则是诗人对自然界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赞叹,认为其造化之功与天地相当。这不仅描绘了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悦亭万竹间,倚丘甫俄顷”中,“悦亭”应是指一处宜人的建筑,与周围万竹环绕,构成了一幅生态和谐的画面。诗人倚靠在丘陵之上,享受着这片刻的安逸。
“披云挹苍翠,俗虑须苏醒”则是诗人呼吁世人要从日常的烦恼中觉醒过来,去欣赏和领略自然界的美好。这里的“披云挹苍翠”形容了山色变幻,与前文中的万竹间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之美的赞叹。
接下来的“王事属有程,山容看难尽”则是说国家的大事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而衡山的壮丽景色却是无穷无尽的,看不厌也描绘不完。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与世间繁文复杂相比较时的偏爱。
“归来短篷底,梦断青松径”中,“归来”指的是游览结束返回,“短篷底”可能是指回到简陋的住所,而“梦断青松径”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程的美好记忆即将告一段落。
“云开为韩子,雪霁朱张咏”这一句通过对比古代的两位文学家韩愈和朱熹,来赞叹自己在山中获得灵感后的文采飞扬。这里的“云开”和“雪霁”形容了天气变化,也象征着诗人心境的明朗与澄清。
“必如三先生,人与此山称”则是说诗人希望自己能像古代的某些高士一样,与这座山相得益彰,名声并传。这里的“三先生”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些隐逸之人,他们的人生理想和对自然的敬仰与诗人的情怀不谋而合。
最后,“我生等培塿,安敢乔岳并”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能够与这座伟大的山相提并论感到骄傲和不可思议。这里的“培塿”可能是指小土堆,而“乔岳”则是对衡岳之雄伟的称颂。
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抒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尤其是衡山这座名山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个人的情感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