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色溪光五月寒,幅巾藜杖接清欢。
吞声鸟自屏中过,倒影山从镜里看。
佳处唯堪著胸次,平生久已付毫端。
向来未筑沙堤路,岂信东山有谢安。
树色溪光五月寒,幅巾藜杖接清欢。
吞声鸟自屏中过,倒影山从镜里看。
佳处唯堪著胸次,平生久已付毫端。
向来未筑沙堤路,岂信东山有谢安。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闲适之美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远的意境铺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与独特的情感寄托。
"树色溪光五月寒"一句,以“树色”和“溪光”勾勒出一个生机勃勃又不失清冷的春日景致。"五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描绘为夏之交际,天气温暖而非酷热,但诗人却用了“寒”字,可能是在表达早晨或傍晚的凉意,或是对那份清冷的独特感受。
"幅巾藜杖接清欢"一句,“幅巾”指的是古时女子的头巾,而“藜杖”则是竹制的拐杖,这里可能是在形容诗人在自然中的悠然自得,享受着清新的山林气息。"接清欢"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生活的喜悦。
"吞声鸟自屏中过"一句,以“吞声”形容鸟鸣之细微,而“屏中”可能是指室内或某种遮蔽物后的空间,表现出自然界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倒影山从镜里看"则是一幅奇特的意象画面,用“倒影”来形容山川之美,如同镜中所见,既增添了景致之美,也反映了诗人的审美角度。
"佳处唯堪著胸次"一句,“佳处”指的是这般美好的自然风光,而“唯堪著胸次”则表达了诗人对此情此境的深刻体悟和内心的满足。
"平生久已付毫端"一句,以“平生”指代平常或终身,而“久已付毫端”可能是在说诗人对于这份生活的态度早已了然于胸,且乐在其中。
最后两句"向来未筑沙堤路,岂信东山有谢安",“向来未筑沙堤路”表达了一种自然无需修饰的美好,而“岂信东山有谢安”则是借古代名士谢安隐居东山之事,以此比喻诗人自己也乐在这般清幽自适的生活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他那种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心境。
五星聚东井,老人现端门。
总是太平象,浑仪妙用存。
岩傅本骑箕,执筑付无言。
一旦寄霖雨,夜梦形至尊。
试问古冯相,此数如何论。
太乙照西蜀,子午斜谷昏。
毗陵星霣石,田里春风温。
穹壤一理气,理为气之根。
步推寻其元,太极昭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