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七》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七》全文
明 / 黄淳耀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高冈至神凤,此迹旷千年。

明穆岂不会,要非彼所贤。

伯鸾初处室,耕织咏遗编。

容裔来上京,超遥观八埏。

道消谢尼父,心结求鲁连。

避地固知几,赁舂亦中权。

五噫满天地,散入皋亭烟。

(0)
鉴赏

这首诗《咏史二十四首(其十七)》由明代诗人黄淳耀创作,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避世与入世之间复杂情感的深刻思考。

首句“高冈至神凤,此迹旷千年”以神凤栖息于高冈为喻,象征着卓越之人才的隐逸与孤独,这一形象穿越千年,寓意深远。接下来,“明穆岂不会,要非彼所贤”两句,似乎在探讨明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伯鸾初处室,耕织咏遗编”引用了东汉名士严子陵(字伯鸾)的典故,他放弃了官场的荣华,选择归隐山林,过着简朴的生活,同时吟诵古代的典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传统道德的尊重。

“容裔来上京,超遥观八埏”则描绘了严子陵离开山林,来到繁华的都城,却依然保持着超然的态度,观察着广阔的世界。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深思熟虑。

“道消谢尼父,心结求鲁连”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孔子(尼父)与鲁仲连(鲁连)两位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孔子坚守仁义之道,而鲁仲连则以其智勇和高尚情操闻名。这里可能暗含了对坚守理想与追求个人价值之间抉择的探讨。

“避地固知几,赁舂亦中权”则直接点明了避世与入世的选择并非易事,需要深思熟虑。通过“避地”与“赁舂”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审慎态度。

最后,“五噫满天地,散入皋亭烟”以五噫之歌的典故结束全诗,五噫之歌是汉武帝时的一首讽刺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这里或许寓指诗人内心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无奈,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最终化作烟云,飘散在天地之间,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选择、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道德与个人价值的尊重与追求。

作者介绍
黄淳耀

黄淳耀
朝代:明

黄淳耀(1605~1645)明末进士、抗清英雄。初名金耀,字蕴生,一字松厓,号陶庵,又号水镜居士,汉族,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曾组“直言社”,崇祯十六年成进士,归益研经籍。弘光元年,嘉定人抗清起义,与侯峒曾被推为首领。城破后,与弟黄渊耀自缢于馆舍。能诗文,有《陶庵集》。
猜你喜欢

联绵对诗·其二

嫩荷荷似颊,浅河河似带,初月月似眉。

(0)

平头诗·其三

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

飘枝聚还散,吹杨凝且灭。

(0)

句·其二

绿水溢金塘。

(0)

王良百一诗·其九十七

冷病缘草结,脓多疮口寒。

乳香并附子,贴此始应看。

(0)

谶·其九

捧物何曾捧,言勤又不勤。

唯书四句偈,将对瑞田人。

(0)

率题六章.第六章劝同趣至真解因缘缚·其六

唯愿趣真道,研虑荡众缘。

累尽超妙国,逍遥无畏天。

(0)
诗词分类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诗人
魏杞 胡则 叶衡 许询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刘皂 李从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