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将袷絮浣清澜,结网灯前仔细看。
补缀敢辞针脚冷,有人常是服无完。
重将袷絮浣清澜,结网灯前仔细看。
补缀敢辞针脚冷,有人常是服无完。
这首诗描绘了织补渔夫裘衣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陶益以“重将袷絮浣清澜”开篇,巧妙地将修补渔夫裘衣的过程与洗涤棉絮置于清澈的湖水中相联系,不仅展现了修补工作的细致入微,也暗示了修补者对材料的精心挑选和对工作态度的重视。
“结网灯前仔细看”,进一步刻画了修补过程中的专注与耐心,灯下细看渔网,既是对修补技艺的精益求精,也是对过往劳作的回忆与珍惜。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补缀敢辞针脚冷”,一句中“敢辞”二字,表达了修补者不畏艰难、勇于承担的态度,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也不放弃手中的针线,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针脚冷”也暗示了修补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但修补者却无怨无悔。
最后一句“有人常是服无完”,则从侧面反映了渔夫们对修补成果的依赖与感激,他们常常穿着修补后的裘衣出海捕鱼,这不仅是对修补者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其付出的肯定。这句话传递出了一种朴素而真挚的人际情感,强调了劳动成果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价值,以及人与人之间基于共同劳动与生活的深厚情感连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