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丝粒黍随徵榷,褚币如云散海台。
一市人惊金气尽,梅根谁冶水衡来!
寸丝粒黍随徵榷,褚币如云散海台。
一市人惊金气尽,梅根谁冶水衡来!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市场经济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货币流通与商品交易的生动画面。
首句“寸丝粒黍随徵榷”,形象地描绘了市场上各种细小商品的流通,无论是长度以寸计算的布匹,还是重量以粒黍衡量的琐碎物品,都随着税制和商业规则的运作而流转不息。这里“徵榷”指的是征税和贸易管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与调节。
次句“褚币如云散海台”,进一步展示了货币的广泛流通。褚币,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此处比喻成云朵般密集的货币在各地市场中迅速分散,形象地表现了货币流通的快速与广泛。海台,可能是指市场的各个角落或不同地区,强调了货币流通的普遍性。
第三句“一市人惊金气尽”,描绘了市场因某种原因(可能是货币短缺或价格暴涨)而引发的恐慌情绪。人们惊讶于金(货币)似乎已经耗尽,这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紧张,以及人们对经济状况的敏感反应。
最后一句“梅根谁冶水衡来!”则以一种略带讽刺或疑问的口吻,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解决当前市场困境的问题。梅根,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述,暗示着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或方法。水衡,古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和物资,这里借指解决经济问题的决策者或机制。整句话表达了对于如何应对市场危机的思考和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市场场景和细节描写,反映了清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了货币流通、市场供需、以及人们对于经济状况的敏感与担忧。
玉皇敕诸天,兹夕尽群见。
驱云收月光,反照玉京宴。
老龙翻海窟,沓霭郁万变。
天公有严令,遗隙无一线。
萧萧寒桂影,可想不可见。
生平谢惠连,与月有深眷。
对影无清晖,把盏不下咽。
亦闻顾兔药,天成非九转。
可使骑清风,飞入广寒殿。
安得一刀圭,扶我超宇县。
稽首分帝觞,饱以琼爢荐。
回首邻清娥,相将以游衍。
人间滴与沥,役役自卑贱。
帘阴不捲漏乌迟,数朵庭萱也自菲。
公退万缘俱谢绝,心空一气自知归。
但期菽粟令民足,未觉诗书与愿违。
闻旱问龙求一雨,乘凉约客扣岩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