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僧掩耳偷铃,云山将错就错。
若是碧眼胡儿,别有反身一著。
这僧掩耳偷铃,云山将错就错。
若是碧眼胡儿,别有反身一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僧人掩耳盗铃的故事,形象生动。"掩耳偷铃"暗指僧人自欺欺人,试图掩盖自己的行为,却忽略了事情的本质。"云山将错就错"则进一步强调他选择逃避现实,把错误当作常态,如同身处云雾缭绕的山中,不愿面对真相。
然而,诗人并未止于对僧人的讽刺,后两句"若是碧眼胡儿,别有反身一著"暗示了转折。"碧眼胡儿"可能指的是外国人或异族人,这里用来象征有不同视角和策略的人。"别有反身一著"意味着如果僧人能像胡儿那样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即有所觉悟并改变自己的做法。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性强,通过僧人的故事,表达了对盲目自欺与反思纠错的对比,具有一定的哲理深度。
黄尘欲蔽日月明,十年四海横戈兵。
士风巳随习俗变,尽舍仁义谈纵衡。
遂使栖栖七君子,独着儒服令人惊。
胸中岂有经济具,眼底厌看龙蛇争。
大山长谷便同往,不独隐迹兼隐名。
由来贫贱足闲适,岂必浊世干浮荣。
两生不来汉仪简,四老既去秦运倾。
宁知贤人慎出处,能与国家关重轻。
况今作者巳云七,束帛合向丘园徵。
君不见旁求良弼到版筑,一说能令商道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