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去不远,细柳自芊绵。
渐出高墉外,初临暮水前。
澄溪鸣短棹,归鸟带残烟。
空壑人稀至,馀晖照野田。
东城去不远,细柳自芊绵。
渐出高墉外,初临暮水前。
澄溪鸣短棹,归鸟带残烟。
空壑人稀至,馀晖照野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城东门步行所见的景色,充满了宁静与自然之美。首句“东城去不远,细柳自芊绵”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初春时节,细柳轻摇、生机勃勃的画面,暗示了旅程的轻松与愉悦。接着,“渐出高墉外,初临暮水前”则通过空间的变化,展现了从城市到自然界的过渡,仿佛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之旅。
“澄溪鸣短棹,归鸟带残烟”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动态美与和谐感。清澈的小溪中,短桨轻轻划过,发出悦耳的声音;远处,归巢的鸟儿在夕阳的余晖中飞翔,尾随的烟雾增添了几分诗意。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与活力,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节奏。
最后,“空壑人稀至,馀晖照野田”将视野拉远,描绘了一片广阔的山谷,人迹罕至,只有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野上,为大地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这样的景象既体现了大自然的辽阔与宁静,也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与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细腻而富有层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君不见楚王宫中多谀臣,雌雄之说徒纷纷。
大空橐籥本平施,安有烦冤愁庶人。
又不见若耶溪上帆如驶,朝南暮北随人意。
令行由天不由人,岂为舟人采薪计。
君今面山开两扉,恬养不为居所移。
方床曲几净无暑,有声南来清且微。
清似太虚无滓秽,微如少女生妍媚。
轩中稚竹亦粲然,快与主人便昼睡。
不须骤吹六律管,不用缓鼓五弦琴。
会当月夜君家去,却扇扶座开烦襟。
君不见蜀王妃子墓突兀,成都城中若山积。
墓头寒镜涩无光,妒月欺烟化为石。
鸿荒无根凭野史,直谓山妖化妃子。
临终未免怀首丘,运土山中葬于此。
山名武担锦江边,用是得名千万年。
如今佛阁倚空翠,老木盘郁摩苍天。
晴云入穴西山出,捲帘坐见岚光滴。
拨得文如汲冢书,免使后人疑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