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雨脚细于丝,泠暖浑如寒食时。
不待千山消尽雪,小红已到杏花枝。
风吹雨脚细于丝,泠暖浑如寒食时。
不待千山消尽雪,小红已到杏花枝。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舒亶所作的《题明觉寺在在堂十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雨的特点和早春的气息。"风吹雨脚细于丝",形象地比喻雨滴轻盈,如同丝线般纤细,描绘出春雨的柔和与绵密。"泠暖浑如寒食时",则暗示了雨后的微凉与温暖交织,仿佛寒食节(清明前一两天,天气多变)的气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渐行渐近。
接下来,诗人以"不待千山消尽雪"表达对春意的期待,即使高山上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但春天的脚步已经悄然来到。最后一句"小红已到杏花枝"更是点睛之笔,"小红"代指红色的杏花,暗示杏花已经开放,春天的色彩已经开始点缀枝头,预示着生机盎然的景象。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春雨初至、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敏感观察。
路入蓝桥境。忆当年、云英来会,玄霜捣尽。
争似温公风流婿,一笑欢传玉镜。
便胜似、琼浆玉饮。
自是振振佳公子,冰肌玉骨相辉映。
一对儿,好厮称。夜深银烛交红影。
雀屏开、凤帷拥绣,鸳衾铺锦。
雨意云情应多少,梦到巫山一枕。
好语向、耳边频听。
但愿来春青云路,管一枝、青桂嫦娥近。
闻早寄,凤楼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