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馆招提谁所筑,面势真佳幽趣足。
临水背山纳万景,茏葱入望饶古木。
飞来不数峰号鹫,初到宛知苑称鹿。
抖擞尘衣一礼拜,其高丈六复丈六。
幽室三间少憩诸,小派大派纷吾目。
何当长夏此习静,儒书释典随意读。
竺馆招提谁所筑,面势真佳幽趣足。
临水背山纳万景,茏葱入望饶古木。
飞来不数峰号鹫,初到宛知苑称鹿。
抖擞尘衣一礼拜,其高丈六复丈六。
幽室三间少憩诸,小派大派纷吾目。
何当长夏此习静,儒书释典随意读。
这首诗描绘了普佑寺的环境与氛围,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宗教宁静的赞美。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寺庙所处的地理位置——面对山水,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树木。他将普佑寺比作飞来的山峰,以及古代的园林,强调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韵味。
诗人亲自拜访了这座寺庙,脱去尘世的衣裳,恭敬地礼拜,表达了对寺庙的敬仰之情。他赞叹寺庙内的建筑,尤其是那两座高丈六的佛像,以及周围的小径和大径,让他的目光应接不暇。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在炎热的夏季,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修行静心,阅读儒家经典与佛教典籍的愿望,展现了他对精神生活和知识追求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普佑寺的自然风光和建筑特色,更体现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感悟和审美情趣。
太学士千数,济济多白袍。
其中靡不有,令人愧遁逃。
风俗且如此,焉能独守高。
详择乃其道,或得贤与豪。
近复失段子,呜呼命不遭。
吾生得觊豁,谁能置圈牢。
武或万人敌,何用学六韬。
文士亦龌龊,劳心徒忉忉。
利害竟何许,相去九牛毛。
脱略或吾事,青松隐藜蒿。
麟凤岂仰见,狐狸多叫号。
如不卜清旷,乐此阮与陶。
文思韩吏部,诗见杜工曹。
挥麈谈风月,中夜声颾颾。
往往移北山,不必反楚骚。
吾道用无穷,所志各有操。
或隐身幽讨,或放迹游遨。
平生事已定,用心奚独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