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雷漱玉向高秋,长伴神仙出众流。
下得碧山终未足,待归沧海始应休。
云饶净色依依敛,猿傍寒声历历愁。
别有千寻在何处,庐山南面虎溪头。
奔雷漱玉向高秋,长伴神仙出众流。
下得碧山终未足,待归沧海始应休。
云饶净色依依敛,猿傍寒声历历愁。
别有千寻在何处,庐山南面虎溪头。
这首诗描绘了福圣观中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以及其与神仙世界的联系。首句“奔雷漱玉向高秋”以生动的比喻,将雷声比作玉石的洗涤,形象地展现了秋季雷雨的壮观景象。接着,“长伴神仙出众流”则表达了福圣观与仙境的紧密关联,仿佛是与众水不同的特殊存在。
“下得碧山终未足,待归沧海始应休”两句,通过对比碧山与沧海,暗示了追求精神境界的无止境,只有达到更高远的目标(如归于大海),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平静。接下来,“云饶净色依依敛,猿傍寒声历历愁”描绘了云雾缭绕、猿猴哀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忧愁的氛围,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最后,“别有千寻在何处,庐山南面虎溪头”以问句形式结束,引人遐想,似乎在说还有更深层次的秘密或美景等待着人们去发现,而这个秘密就隐藏在庐山南面的虎溪附近。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邃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不惜便归去,轻与来岁期。
昔年当花时,踊跃犹悔迟。
花开到花落,憔悴伤春词。
如今异哀乐,开谢了不疑。
未见怯烂漫,既见去若遗。
随缘徇物我,过眼酬芳姿。
人笑看花勤,痼慵中心脾。
此寺曾几来,岁岁改情思。
思之遗泪落,亦不知何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