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露湿芳草,高林秋已凝。
幽人坐深夜,落叶洒孤灯。
瘦影见栖鹤,梵声闻静僧。
前山明日望,知在白云层。
凉露湿芳草,高林秋已凝。
幽人坐深夜,落叶洒孤灯。
瘦影见栖鹤,梵声闻静僧。
前山明日望,知在白云层。
这首《秋夜》由明代诗人李云龙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宁静画面。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凉露、芳草、高林、落叶、孤灯、栖鹤与静僧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
首句“凉露湿芳草”以露水沾湿花草起笔,点明了季节特征,同时也为全诗定下了清冷基调。接着,“高林秋已凝”一句,将视角转向远处的树林,暗示秋天的深沉与凝重。随后,“幽人坐深夜”描绘了一个隐居者在深夜中的静坐,与外界形成对比,凸显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与超脱。
“落叶洒孤灯”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感,落叶与孤灯相互映衬,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接下来,“瘦影见栖鹤”通过鹤的栖息,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也象征着高洁与超凡脱俗,与前面的“幽人”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梵声闻静僧”则引入了宗教元素,以静僧的梵音作为背景音乐,增加了诗的意境深度,同时也暗示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最后,“前山明日望,知在白云层”以对未来的展望结束,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也蕴含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秋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一首富有哲思与美感的佳作。
玉树参差见,银花子细看。
淖糜分腊序,圆炭度朝寒。
冉冉头新白,匆匆岁又残。
聊凭一杯醉,忍把两眉攒。
南国有嘉树,花若赤玉杯。
曾无冬春改,常冒霰雪开。
客从天目来,移比琼与瑰。
赠我居大梁,蓬门方尘埃。
举武尚有碍,何地可以栽。
每游平棘侯,大第夹青槐。
朱栏植奇卉,摩碧为壅台。
于此岂不宜,亟致勿徘徊。
将看荣茂时,莫嗤寒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