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花莫作坟前树,三月清明便化泥。
犹道春来愁尚浅,黄昏添上子规啼。
作花莫作坟前树,三月清明便化泥。
犹道春来愁尚浅,黄昏添上子规啼。
这首诗以墓树为题,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生命脆弱与自然循环的深刻思考。首句“作花莫作坟前树”,以“作花”与“作树”形成对比,暗示了生命的两种不同走向——如同花朵般短暂绚烂,或是如树木般长久存在。然而,无论哪种形式,最终都逃不过自然规律的轮回,化为泥土的一部分。
次句“三月清明便化泥”,点明了墓树的命运,清明时节,正是万物复苏之时,但对墓树而言,却是结束生命循环的时刻,它将化为泥土,融入自然的循环之中。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墓树的最终归宿,也暗含了对生命短暂性的感慨。
后两句“犹道春来愁尚浅,黄昏添上子规啼”,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对于墓树来说,却可能带来更深的哀愁。黄昏时分,子规鸟的啼鸣,更增添了这份哀愁。子规鸟的叫声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表达哀伤、离别或怀念之情,这里则象征着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怀念。整首诗通过墓树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自然循环的深刻反思,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古径接长松,旷观碧殿逢。
巉岩山巘立,浩渺海涛冲。
尽啖寰中胜,尤瞻天外峰。
世尘何日埽,五岳遍扶筇。
君去我逾静,我病君得知。
如何便相远,未有再见期。
溪桥已春晚,红紫久离披。
初无一尊酒,慰君别后思。
君才则甚长,所用无不宜。
但当敛光芒,匣剑深藏之。
初非击刺用,肯顾庸人嗤。
平生富事业,馀事尤长诗。
当官倘见念,琢句敢嫌迟。
上以寄难兄,下以愈我饥。
弟要题诗别,人还劝我留。
如何南去路,更送北行舟。
处事须远略,择交当广求。
秋风理归棹,为我上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