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怀抱意长饥,犹愧林蔬代肉糜。
胜友无如佳竹石,高踪不辱古尊彝。
一床书畔贫何病,百本花中老亦宜。
早晚出游须荷锸,预营生冢傍要离。
悲歌怀抱意长饥,犹愧林蔬代肉糜。
胜友无如佳竹石,高踪不辱古尊彝。
一床书畔贫何病,百本花中老亦宜。
早晚出游须荷锸,预营生冢傍要离。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彭孙贻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孤闷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孤独与寂寞感,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首句“悲歌怀抱意长饥”,诗人以悲歌自喻,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渴望被理解的情感。这里的“长饥”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饥饿,更是心灵深处的空虚和不满足。
接着,“犹愧林蔬代肉糜”,诗人以林间的蔬菜代替肉食,暗示自己生活简朴,但内心却有着难以满足的欲望或追求。这种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深刻思考。
“胜友无如佳竹石,高踪不辱古尊彝”两句,诗人将“佳竹石”视为理想的朋友,而“古尊彝”则象征着传统与历史的尊重。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友谊的渴望,以及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尊重。
“一床书畔贫何病,百本花中老亦宜”则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的体现。诗人认为,即使生活贫困,只要有书为伴,便足以自得其乐;在百花丛中老去,也是一种美好的归宿。这反映了诗人对精神世界和自然美的高度追求,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早晚出游须荷锸,预营生冢傍要离”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规划和对死亡的平静接受。他计划在生前就为自己挖掘墓穴,体现了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生死的豁达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