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送归云不可寻,读君诗句费沈吟。
春无白日常疑浅,水到沧溟未是深。
野竹生来饶苦节,渚莲开后见同心。
最怜犀带桥头月,他夕分明照客襟。
欲送归云不可寻,读君诗句费沈吟。
春无白日常疑浅,水到沧溟未是深。
野竹生来饶苦节,渚莲开后见同心。
最怜犀带桥头月,他夕分明照客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首句“欲送归云不可寻”,表达了诗人试图留住友人离去的渴望,却无从下手的无奈。接着,“读君诗句费沈吟”一句,点出诗人沉浸在友人诗句中的深深思考与回味。
“春无白日常疑浅,水到沧溟未是深。”这两句通过对比春日的短暂与大海的深邃,隐喻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深厚。春日虽短,但其美好令人难以忘怀;而情感如同深海,即便看似平静,实则深不可测。
“野竹生来饶苦节,渚莲开后见同心。”这里以野竹和渚莲象征坚贞不渝的情谊与纯洁无瑕的心灵。野竹坚韧挺拔,象征着友谊的持久与坚定;渚莲在水中盛开,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和谐。
最后,“最怜犀带桥头月,他夕分明照客襟。”诗人将情感寄托于月光之下,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月光如犀带般细腻温柔,照亮了诗人的心扉,也映照着友人的衣襟,传递着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长乐坡前白讥甫,太瘦生缘作诗苦。
我闻斯言不谓然,是亦群儿谤伤语。
三人各瘦公有云,诸弟岂尽能诗人。
《唐书·文苑传》可考,丧乱饥饿丛公身。
自公莅官天宝季,渔阳鼓瞽势何炽!
陷贼归来惊所亲,老瘦当知从此始。
乾坤疮痍劳至尊,苍茫家室空柴门。
三年奔走益潦倒,一身皮骨嗟空存。
我读公诗见大略,浩气纵横非束缚。
况闻下笔如有神,豪吟安得身如削。
披图恍遇山泽癯,聊存诗案明其诬。
闻说李侯亦憔悴,千首敏捷终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