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飘泊久,亲老且归耕。
井邑无安土,山城尚甲兵。
霜花馀䉀亩,风雁走河声。
子弟不相识,呼童数问名。
中原飘泊久,亲老且归耕。
井邑无安土,山城尚甲兵。
霜花馀䉀亩,风雁走河声。
子弟不相识,呼童数问名。
这首诗《归赋》是清代诗人曾畹(宁都)所作,描绘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终于决定回归故里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首句“中原飘泊久”,开篇即点明诗人远离家乡,四处漂泊的时间之长。接着,“亲老且归耕”一句,表达了诗人因年迈双亲而决定结束漂泊,回到故乡,开始务农生活的决心。这种情感流露出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和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井邑无安土,山城尚甲兵”两句,通过对比城市与山城的状态,反映了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难以找到真正的安定之地,即使在山城,也依然需要依靠军事力量来维持秩序。这不仅增加了回归的难度,也暗示了诗人对和平稳定的深切期盼。
“霜花馀䉀亩,风雁走河声”描绘了一幅冬日农田的景象,霜花覆盖着田地,风中的大雁在河面上飞翔,发出阵阵叫声。这一场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隐含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最后,“子弟不相识,呼童数问名”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回到家乡后与陌生的年轻一代交流的场景。通过询问孩子的名字,诗人试图与他们建立联系,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整体而言,《归赋》通过诗人个人经历的叙述,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展现了对安定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