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谢龚养正送蕲竹杖》
《谢龚养正送蕲竹杖》全文
宋 / 范成大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一声霜晓谩吹愁,八尺风漪不耐秋。

上座独超三昧地,诺惺庵里證般舟。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xiègōngyǎngzhèngsòngzhúzhàng
sòng / fànchéng

shēngshuāngxiǎomànchuīchóuchǐfēngnàiqiū

shàngzuòchāosānmèinuòxīngānzhèngbānzhōu

翻译
清晨的寒霜徒然引发忧愁,
八尺大的水面无法抵挡秋天的凉意。
注释
霜晓:清晨的霜冻和黎明。
谩:徒然,无益。
吹愁:引发忧愁。
八尺风漪:八尺宽的水面波动。
不耐秋:无法抵挡秋天的寒冷。
上座:高僧或修行者的高位。
独超:独自超越。
三昧地:禅定的境界。
诺惺庵:诺惺庵,可能指一个寺庙或修行场所。
證般舟:证悟般若之舟,比喻通过修行达到智慧的彼岸。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题为《谢龚养正送蕲竹杖》。诗中通过描绘霜晓和风漪的景象,寓含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一声霜晓谩吹愁",以霜晓的声响象征愁绪,表达出诗人对清晨时分的淡淡哀愁。"八尺风漪不耐秋",则通过风中水波的描写,暗示秋天的萧瑟和诗人内心的敏感,难以承受这凄凉的季节。

"上座独超三昧地",这里的"上座"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三昧地"指佛教中的最高境界,这里暗指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诺惺庵里證般舟","诺惺庵"可能是诗人的居所或友人龚养正所在之地,"證般舟"意为证悟佛法,如同乘舟渡过生死之河,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解脱的向往和对朋友赠物的感激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禅宗思想,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变迁的淡然与超脱。

作者介绍
范成大

范成大
朝代:宋   字:致能   号:称石湖居士   籍贯: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126-1193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
猜你喜欢

壶阴太史寓庆寿寺林方斋太史以诗贺之因次其韵

自昔蓬莱隔世尘,先生清赏与时新。

偶从万劫修来地,暂寄三生见在身。

树泛鸟声风度曲,窗横梅影月传神。

卜邻元是他年志,何幸追陪笑语频。

(0)

九日访白塔院僧承庵

严霜日午气不暖,客到竹扉僧自开。

已见高梧下黄叶,更怜黄菊委青苔。

瓯将野笋供茶入,盘出山蔬送酒来。

郭外相逢惟老衲,剧谈常是月中回。

(0)

寄王祭酒庸之

负鼎感隆汤,自卖信开秦。

裹足向燕京,投策干要津。

冀与时贤游,随车蹑清尘。

赫赫明廷中,聊时有所陈。

九度涉关梁,赍志难为伸。

乃知怀中玉,不是荆山珍。

抱璞复归来,耦耕浊河滨。

刈兰欲自佩,岁晚色不新。

改辙在其初,末路多邅迍。

所愿惠金玉,乐为丘中民。

(0)

寄黄京兆澍

闻君伏枕在虚沟,我亦经旬病裹头。

一种黄花风雨里,祗应不似故园秋。

(0)

柬省寮故人

小村山馆隔风尘,卉服椰冠称野人。

五粒寒松苍石古,一旗春茗碧瓯新。

非无剡曲堪乘兴,少有壶天足抱真。

应悔鸣驺出空谷,百年何日是閒身。

(0)

题李隐君山庄三首·其三

狂客惟思醉作家,困临池馆挹光华。

青天荡漾鱼跳水,红雨阑珊燕蹴花。

午饷偶留山客饭,夕凉还赴野僧茶。

明朝结束应官去,钟鼓长杨听晓鸦。

(0)
诗词分类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诗人
谭处端 刘黻 贾似道 文廷式 程垓 林旭 舒亶 张九龄 真德秀 纪昀 范浚 郝经 鲍溶 吴均 黎廷瑞 杨无咎 白朴 周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