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未豹变,乃在委巷居。
贫贱不相救,安用长者车。
恬退匪所甘,落拓计益疏。
藉非时命济,咫尺填沟渠。
赍志遂没地,史笔何胜书。
谁与负物色,果在风尘初。
买臣傲妻子,斯理堪杀躯。
圣论贵素位,大贤有卷舒。
不见张仲蔚,蒿莱深闭庐。
陈平未豹变,乃在委巷居。
贫贱不相救,安用长者车。
恬退匪所甘,落拓计益疏。
藉非时命济,咫尺填沟渠。
赍志遂没地,史笔何胜书。
谁与负物色,果在风尘初。
买臣傲妻子,斯理堪杀躯。
圣论贵素位,大贤有卷舒。
不见张仲蔚,蒿莱深闭庐。
此诗《杂咏(其二)》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对比陈平与朱买臣的际遇,表达了对人生际遇不公的感慨以及对圣人哲学的思考。
首句“陈平未豹变,乃在委巷居”描绘了陈平在未显赫之前的生活状态,身处简陋的巷弄之中,暗示了他早期的平凡与默默无闻。接着,“贫贱不相救,安用长者车”一句,借陈平的经历,批评了社会上对于贫贱者的冷漠态度,强调了长者之车(即帮助贫困者的交通工具)的无用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道德的缺失。
“恬退匪所甘,落拓计益疏”则展现了陈平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虽选择退让,但并非心甘情愿,反而因生活困顿而计划更加疏远。这一转折,揭示了陈平性格中的坚韧与无奈。
“藉非时命济,咫尺填沟渠”进一步阐述了陈平命运的转折点,如果不是时运相助,他很可能就葬身沟渠,表达了命运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紧接着,“赍志遂没地,史笔何胜书”则感叹陈平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其事迹难以被历史记载,流露出对英雄末路的惋惜。
“谁与负物色,果在风尘初”一句,提出疑问,谁能够发现并赏识陈平这样的才子,是否他的才华只能在最初的风尘中显现?这反映了对人才识别机制的质疑。
“买臣傲妻子,斯理堪杀躯”通过对比朱买臣的故事,讽刺了他的傲慢与对家庭的忽视,指出这种行为的荒谬与可悲。最后,“圣论贵素位,大贤有卷舒”引用圣人的观点,强调了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重要性,同时也暗含了对陈平和朱买臣不同命运的反思。
“不见张仲蔚,蒿莱深闭庐”以张仲蔚为例,赞美他隐居山林,远离尘嚣,保持高洁品质的生活方式,与前文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综上所述,《杂咏(其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对比与反思,探讨了人生际遇、道德观念、社会公正以及个人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展现了黄景仁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一水如绳,两山如翼,绿野如绣。
松院干霄,筠庄枕浪,揽尽溪山秀。
水南水北,竹舆兰棹,来往月宵花昼。
问人间、天上何处,更寻大围小有。
人言拒梗,功成仙去,丹鼎夜寒光透。
唤取云英,炼成石髓,日月齐长久。
烦君挟我,朝元真阙,两翼羽轻风骤。
此时看,小茅峰顶,有云贯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