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定风波.咏红梅》
《定风波.咏红梅》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词  词牌: 定风波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0)
注释
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红:淡红。
闲雅:文静大方。
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红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翻译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鉴赏

这首宋词是苏轼的《定风波·咏红梅》,描绘了一位女子如红梅般的形象。首句“好睡慵开莫厌迟”写出了梅花含苞待放的娇态,仿佛不愿轻易展露其美,带有一种慵懒而矜持的韵味。"自怜冰脸不时宜"则以“冰脸”形容梅花的清冷气质,暗示其与众不同,不媚俗。

接下来,“偶作小红桃杏色”描绘了红梅短暂的艳丽时刻,如同桃花或杏花般娇嫩,但随即“尚馀孤瘦雪霜姿”又强调了梅花即使妆扮成春色,骨子里仍保持着孤傲和坚韧的雪霜风姿,这是其独特的精神风貌。

“休把閒心随物态”劝诫不要过于追求外在的世俗风情,而应保持内心的宁静。“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进一步借酒来比喻梅花的淡雅,酒晕轻染,恰似梅花的清雅气息渗透肌肤。

最后,“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是对梅的品格的赞美,诗人苏轼认为,真正的梅花之美并不在于其短暂的红艳,而在于它内在的高洁品格,正如梅花的绿叶与青枝一样,默默衬托出其坚贞的风骨。整首词通过梅花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赞美。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百香诗·其四十三莲花

源头活水满方塘,净植亭亭异众芳。

世上已无周茂叔,不知今日为谁香。

(0)

月下由御教场下投净慈宿朗公房

御教场中月直时,下山全不道归迟。

三松影落半湖水,一路沿钟到净慈。

(0)

吴兴太守行

唐公多美政,第一数停征。

能令一叶荫,遮遍湖州城。

湖州本水国,旱潦频相撄。

上司入奏报,皇帝蒙嗟矜。

救灾议留漕,赈廪开常平。

奈何春夏交,雨点天瓢倾。

二麦悉烂死,原蚕又无成。

县吏夜催租,打门鸡狗惊。

不食三日矣,失限罪所丁。

民实畏官府,民岂甘敲搒。

可怜饥馑迫,始觉性命轻。

是时三伏热,触暑如遭烹。

尪羸县门集,县官醉方醒。

平头摇羽扇,轻风来清泠。

翠瓜切片玉,朱李沉寒冰。

巍峨坐堂皇,鞭雷车砯砰。

扑扶臀无肤,老耄难逃刑。

何来朱书符,传自太守厅。

吏胥俱蹙额,颜状失狰狞。

逝将焚如死,岂意脱然生。

退衙遣归农,闾里欢逢迎。

忍饥幸少安,两朋宽作程。

锄禾分辛苦,补败期秋成。

何以报太守,请歌《吴兴行》。

不愿公三公,不愿公九卿。

愿得长借公,流泽茹溪清。

百姓乐复乐,受福惟王明。

(0)

同丁敬身访张丈应华有赠

静看林景过茅茨,径曲村深步屟迟。

南北舍分新竹色,两三客对夕阳时。

邻多野老同耽隐,贫有闺人共课诗。

长日闭门殊自得,屡空意味许谁知?

(0)

钱塘怀古

五代兴亡一梦中,射潮江浒想英雄。

锦衣木石沾恩幸,铁券山河誓始终。

凤舞龙飞形胜在,虎符玉节霸图空。

花开陌上年年好,无复行人指故宫。

(0)

拟西北有高楼

高楼矗层云,清夜焚兰熏。

素帏先受月,悄然照罗裙。

借问月中人,顾我何殷勤。

相怜必同病,各自爱清芬。

月即不自语,我意转自殷。

中心如皎月,清光常为君。

天边见月光,千里忆离群。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诗人
陈渊 董元恺 吴俨 唐之淳 张诩 曾广钧 释宝昙 杨时 谢逸 虞堪 罗伦 王弘诲 叶颙 朱朴 庞尚鹏 邹元标 释智愚 郑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