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朝方罢拥千官,昼漏沈沈玉几寒。
九塞投戈同挟纩,一时铩羽尽弹冠。
鼎湖北望遗弓杳,辽左东防故垒残。
辛苦平章诸老在,委裘垂拱万年安。
午朝方罢拥千官,昼漏沈沈玉几寒。
九塞投戈同挟纩,一时铩羽尽弹冠。
鼎湖北望遗弓杳,辽左东防故垒残。
辛苦平章诸老在,委裘垂拱万年安。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国家动荡、君主去世后臣民哀悼的情景。首联“午朝方罢拥千官,昼漏沈沈玉几寒”描绘了朝廷官员在君主去世后的寂静与哀伤氛围,午朝结束后,千官环绕,但时间静止,玉几上似乎也感受到了沉寂和寒冷,营造出一种肃穆而悲凉的气氛。
颔联“九塞投戈同挟纩,一时铩羽尽弹冠”进一步渲染了国家的动荡不安。九塞之地,士兵放下武器,仿佛都裹着棉衣,暗示了战争的结束或停息;“铩羽”形容鸟儿折断翅膀,比喻战败,而“尽弹冠”则指官员们纷纷卸下官帽,暗示政治局势的剧变。
颈联“鼎湖北望遗弓杳,辽左东防故垒残”则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边疆安全的担忧。面对北方的辽左(即辽东),诗人遥望故国,感叹遗弓已杳,象征着国家力量的消逝;同时,边防的旧营垒残破,显示了边疆防御的脆弱。
尾联“辛苦平章诸老在,委裘垂拱万年安”表达了对老臣的敬意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尽管国家经历了许多苦难,但老臣们仍在努力维持秩序,希望国家能够在未来实现长久的安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国家动荡时期君臣哀悼、国家力量的消逝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街鼓既不喧,雨亦无断绝。
交衢罢灯火,云是上元节。
西北鸣革笥,所至必残灭。
江南虽辛苦,稍幸远羌□。
忽忽月己杪,雨霁啼百舌。
彼驵黠之魁,逢我长尉悦。
丰登兆年谷,无惜膏火缺。
鞭笞里甲背,赋灯照闾闑。
豪家张百灯,亦不愁膏竭。
贫室夜无烛,邻女机久撤。
卖衣市一灯,家破烛乃爇。
东邻鬻白桁,西街典钱埒。
万户千百灯,终夕光明彻。
吞声畏里正,掩户不敢说。
大江隔烽火,勤王遍吴浙。
羽檄正纷来,丝管且填咽。
我马淮之阳,我车北其辙。
天子侧席坐,忧危望群哲。
病?百不娱,呼儿失蟋蟀。编竹以为笼,饲之芡与栗。
绿腰跃长股,怒臂相决病。
怜此壮盛心,猛志见跳佚。
嗟我何摧颓,感时恒自失。
夜短常愁永,虫声况瑟瑟。
虫声一何悲,使我愁难毕。
开笼会纵汝,深草富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