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口诵浮云曲,手把潇湘一竿竹。
荻花洲上作茅庵,坐看江头浪如屋。
有人口诵浮云曲,手把潇湘一竿竹。
荻花洲上作茅庵,坐看江头浪如屋。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垂钓者的形象,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他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有人口诵浮云曲”,开篇以“浮云曲”点明了垂钓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仿佛他能从云卷云舒中汲取灵感,或是寄托着对自由与淡泊的向往。“手把潇湘一竿竹”,进一步刻画出垂钓者的具体动作,手中的竹竿不仅代表了他所从事的活动,也象征着他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荻花洲上作茅庵”,描绘了一个简朴而宁静的居住环境,暗示垂钓者选择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栖息地。在荻花洲上搭建的茅庵,既是他的住所,也是他与自然对话的空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坐看江头浪如屋”,最后这句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江面波涛汹涌的景象,与垂钓者平静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外界风浪再大,他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句话也暗示了垂钓者对于生活的态度——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垂钓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内心宁静的心路历程。
名山得佳侣,胜情倍踊跃。
轻舆冒雨行,沾湿不为却。
入谷屡呼奇,谓我得所托。
谷口田可耕,涧中泉不涸。
岩岫饶异花,林薄多灵药。
茶椒被阳坡,芝兰满幽壑。
竹竿千万个,生计良不薄。
世情厌冷淡,吾尔耽寂寞。
速结三间茆,量营一小阁。
烟霞有奇趣,朝夕饱领略。
吾将从子居,相与餐葵藿。
人生更何事,可博山居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