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曰已暝,深红绕寺门。
避人山耐僻,无佛虎称尊。
暮景归群动,秋怀满一言。
屡游心目异,丘壑独予存。
至此曰已暝,深红绕寺门。
避人山耐僻,无佛虎称尊。
暮景归群动,秋怀满一言。
屡游心目异,丘壑独予存。
此诗描绘了夜晚探访楞高丽寺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周围深红的夜色与山林的静谧。首句“至此曰已瞑”点明时间,夜幕降临,暗示了探索的神秘氛围。接着,“深红绕寺门”一句,以“深红”渲染出一种浓郁而神秘的色彩,仿佛夜色中寺庙被一层神秘的红色所包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避人山耐僻,无佛虎称尊”两句,通过对比人迹罕至的山林与寺庙中的佛像,强调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共存。山林的僻静与佛像的庄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自然环境的宁静与宗教信仰的崇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之间和谐关系的深刻感悟。
“暮景归群动,秋怀满一言”则进一步描绘了黄昏时分,万物归于平静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感慨。夕阳西下,万物回归宁静,诗人的心境也随之沉静,满载着秋天特有的思绪和情感。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最后,“屡游心目异,丘壑独予存”表达了诗人多次游览楞高丽寺后,心灵深处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只有他自己能够深刻体会。这句话既是对个人独特体验的肯定,也是对自然与宗教精神力量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宗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宗教精神的独到见解,以及在自然与宗教之间寻求心灵寄托的过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雪溪词翰辉星斗,纸蠹尘蒙诗一首。
湛然挥墨试续貂,嗫嚅使人难出口。
丁年彭泽解官去,遨游三径真三友。
悠然把菊见南山,畅饮东篱醉重九。
献陵吴氏治荒园,成趣为名良可取。
养高不肯事王侯,闲卧林泉了衰朽。
今年扈从过秦川,可怜尚有萧条柳。
归计甘输吴子先,丽词已后黄华手。
知音谁听断弦琴,临风痛想纱巾酒。
嗟乎世路声利人,不知曾忆渊明否?
南渡衣冠旧,传家具五经。
智圆车炙輠,机敏隼扬翎。
训奉邹轲母,趋随孔鲤庭。
索坟心独领,诗礼耳亲聆。
煆炼金镕冶,锋铓剑发硎。
行方交自寡,居陋辙长停。
骁勇惭雄信,编修慕士宁。
妙深杨陆奥,颖脱邵程扃。
秘密神尝授,禅玄识自灵。
嗟予新造进,讲贯旧曾听。
煦妪沾时雨,钧陶藉范型。
哲人宁久世,梁木仆深坰。
授受多贤弟,传承有宁馨。
百年馀手泽,千古想仪刑。
马鬣封寒玉,麟州陨德星。
见知当世少,我独寸心铭。
我尝西湖谋卜居,前有水竹后芙蕖。
羁红縻翠眩人目,云锦倒映青珊瑚。
归来试问隐者庐,嘉葩美植同纷敷。
綵鸾蹋空夜不啄,文鸳陨粉秋生珠。
竹秉君子操,莲如君子清。
我亭居其中,乐以君子名。
道人寓物不着物,岂唯物美唯德称。
满帘花气香馥馥,一亭翠景风泠泠。
愿君志如莲濯淤泥而不染,操如竹拍霜雪而不零。
我今闻之当乞盟,制荷为衣竹为策,迥谢浊世全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