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鼓既不喧,雨亦无断绝。
交衢罢灯火,云是上元节。
西北鸣革笥,所至必残灭。
江南虽辛苦,稍幸远羌□。
忽忽月己杪,雨霁啼百舌。
彼驵黠之魁,逢我长尉悦。
丰登兆年谷,无惜膏火缺。
鞭笞里甲背,赋灯照闾闑。
豪家张百灯,亦不愁膏竭。
贫室夜无烛,邻女机久撤。
卖衣市一灯,家破烛乃爇。
东邻鬻白桁,西街典钱埒。
万户千百灯,终夕光明彻。
吞声畏里正,掩户不敢说。
大江隔烽火,勤王遍吴浙。
羽檄正纷来,丝管且填咽。
我马淮之阳,我车北其辙。
天子侧席坐,忧危望群哲。
街鼓既不喧,雨亦无断绝。
交衢罢灯火,云是上元节。
西北鸣革笥,所至必残灭。
江南虽辛苦,稍幸远羌□。
忽忽月己杪,雨霁啼百舌。
彼驵黠之魁,逢我长尉悦。
丰登兆年谷,无惜膏火缺。
鞭笞里甲背,赋灯照闾闑。
豪家张百灯,亦不愁膏竭。
贫室夜无烛,邻女机久撤。
卖衣市一灯,家破烛乃爇。
东邻鬻白桁,西街典钱埒。
万户千百灯,终夕光明彻。
吞声畏里正,掩户不敢说。
大江隔烽火,勤王遍吴浙。
羽檄正纷来,丝管且填咽。
我马淮之阳,我车北其辙。
天子侧席坐,忧危望群哲。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的社会景象,通过对比贫富差距和节日庆典的鲜明反差,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矛盾。
首句“街鼓既不喧,雨亦无断绝”,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雨水的连绵,暗示了节日的沉寂。接着,“交衢罢灯火,云是上元节”点出上元节(元宵节)的背景,却以“罢灯火”暗示节日的冷清,与后文形成对比。
“西北鸣革笥,所至必残灭。江南虽辛苦,稍幸远羌□。”描述了战争的残酷,西北地区因战乱而破坏,江南虽然生活艰苦,但相对而言较为幸运。此处“羌□”可能指代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暗示了当时边疆的不稳定。
“忽忽月己杪,雨霁啼百舌。”描述了雨后的景象,月亮已近月末,雨停后,百舌鸟的啼叫显得格外清晰,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彼驵黠之魁,逢我长尉悦。”提到一个狡猾的首领遇到了县令,可能象征着地方官员对权势的利用或对抗。
“丰登兆年谷,无惜膏火缺。”表达了对丰收的期待,即使需要牺牲一些资源,也在所不惜。
“鞭笞里甲背,赋灯照闾闑。”描述了官府对百姓的苛政,通过鞭打和赋税的增加来维持统治。
“豪家张百灯,亦不愁膏竭。”与前文形成对比,豪绅之家在节日中张灯结彩,不担心油尽灯枯。
“贫室夜无烛,邻女机久撤。”揭示了贫苦家庭的生活状况,夜晚没有蜡烛,织布机也长时间闲置。
“卖衣市一灯,家破烛乃爇。”描述了贫困家庭为了买灯不惜卖掉衣物,最终点燃了蜡烛。
“东邻鬻白桁,西街典钱埒。”反映了不同阶层的经济活动,东邻出售白木板,西街则典当钱财。
“万户千百灯,终夕光明彻。”描绘了节日庆典的盛况,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彻夜不息。
“吞声畏里正,掩户不敢说。”表达了百姓对地方官员的畏惧,不敢公开表达不满。
“大江隔烽火,勤王遍吴浙。”提到长江阻隔战火,各地人民积极响应朝廷号召,共同抵御外敌。
“羽檄正纷来,丝管且填咽。”描述了战报频繁传来,音乐声被紧张的气氛所取代。
“我马淮之阳,我车北其辙。”诗人自述行踪,马车向淮水之南,向北方行驶,象征着个人的行动与时代的变迁。
“天子侧席坐,忧危望群哲。”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天子的担忧,希望群臣能共度难关,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社会的动荡、贫富差距、战争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艰难时期的生活状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南山多流水,中有二顷田。
深耕倘及时,亦足待丰年。
军兴百敛加,在理有固然。
笔耕可糊口,卖药亦有钱。
所重先人业,未敢轻弃捐。
我今远行役,在汝宜勉旃。
荷锄白云下,驱牛春雨前。
竭力奉租税,无厌粥与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