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树香台一径纡,满林幽鸟避前驱。
重重翠巘看苍弁,渺渺层波见太湖。
钟送馀声过下界,云留残影挂浮屠。
画船载月归来晚,十里烟光澹欲无。
碧树香台一径纡,满林幽鸟避前驱。
重重翠巘看苍弁,渺渺层波见太湖。
钟送馀声过下界,云留残影挂浮屠。
画船载月归来晚,十里烟光澹欲无。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游览道场山的体验,充满了自然美景与宁静氛围的融合。首句“碧树香台一径纡”以“纡”字生动地描绘了山路蜿蜒曲折的特点,同时“碧树”和“香台”则暗示了山中清新的空气和可能存在的寺庙或神坛,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幽的氛围。
接着,“满林幽鸟避前驱”一句通过“避”字,形象地表现了林中鸟儿对人类活动的敏感反应,进一步强化了山林的静谧与生机。随后,“重重翠巘看苍弁”中的“翠巘”指的是层层叠叠的绿色山峰,而“苍弁”则比喻为山峰上的积雪,既描绘了山色之美,也暗示了季节的变换。
“渺渺层波见太湖”一句将视线从山间转向远方的太湖,通过“渺渺”二字,展现了湖面的广阔与深远,与之前山景的细腻形成了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钟送馀声过下界,云留残影挂浮屠”则描绘了山寺中钟声悠扬,余音绕梁,以及云彩在佛塔上留下残影的景象,不仅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庄严与神秘,也增添了诗作的意境美。
最后,“画船载月归来晚,十里烟光澹欲无”以“画船”象征着诗人乘坐的船只,而“载月归来晚”则暗示了夜幕降临后归途的景色。此处的“十里烟光”描绘了远处山岚与夜色交织的景象,而“澹欲无”则表达了夜色之深沉与朦胧,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次山林之行的所见所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是一首富有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道旁儿,哭声悲。阿母饿死,阿爷负我逃淮。
乞不得食行抛儿,呼爷不应仰天啼。
阿爷行疾,儿何能追?
问儿谁家子,儿不识姓名乡里。行人聚观叹息耳。
父子不相顾,谁其收哺育尔?晚风寒,大路昏。
关闭人家,依傍犬吠嗔。荒荒旷野多死人。
披寻爱名迹,登览及春晓。
拾级陟台端,振衣出山杪。
澄湘照初日,楚山正缭绕。
已辞桂岭深,还望洞庭渺。
临高一洒然,俯仰畅襟抱。
前踪何蹙蹙,漫游但草草。
方寸苟未广,近视亦难了。
俗儒登泰山,岂复中原小?
从知古贤达,常令胸次浩。
与君游浯溪,慎莫羞元老。
荒村遘时雨,微晴振条风。
林表散游瞩,烟树犹濛濛。
始见水禽集,或鸣沙草中。
已乐清波广,遥爱南冈崇。
云气连远野,春华带长松。
攀跻乘余兴,览眺方无穷。
聊欲因结搆,适与山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