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细腻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残莺何事不知秋"一句,以莺(一种鸟)的鸣叫为切入点,表明到了秋天,连这些小生物都不知道它的悲伤和寂寞。紧接着的"横过幽林尚独游",则透露出诗人在这深秋中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孤独行迹,没有改变,也没有同伴。
"老舌百般倾耳听"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周围声音的敏感和渴望,仿佛连最细微的声音都能引起他的注意。"深黄一点入烟流"则是对景色的描绘,可能指的是远处山色渐浓,融入了秋天薄雾之中。
"栖迟背世同悲鲁"一句,通过与历史人物鲁仲连的比喻,表达诗人对时代变迁、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和悲凉。接下来的"浏亮如笙碎在缑",则是用古代乐器的声音来形容风声,以此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最后两句"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他似乎在告诫自己不要再沉迷于过去,不要因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而停滞不前。"露华凄冷蓼花愁"则是对自然界中秋意浓重的一种感受,蓼花往往生长在水边,这里的"露华"可能指的是清晨的露珠,它们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珍贵而又易逝,正如诗人内心的忧愁一般。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风扫三峨山外雨,霜摧五柳宅边花。
非君送酒添秋睡,可耐东池到晓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