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秋莺》
《秋莺》全文
唐 / 李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0)
注释
残莺:形容秋天时分,已不再繁多的黄莺。
幽林:寂静的树林。
老舌:指年老的莺鸟的鸣叫。
倾耳听:全神贯注地倾听。
栖迟:停留,隐居。
悲鲁:像鲁国的隐士一样悲伤。
浏亮:声音清亮。
碎在缑:形容声音在山间破碎。
露华:露水。
蓼花:一种草本植物,秋季开花,象征哀愁。
翻译
为何残存的黄莺不晓秋天已至,还在幽静的树林中独自飞翔。
年迈的鸟儿全神贯注地倾听,那微黄的身影融入了袅袅烟雾中。
它远离尘世,像鲁国的隐士一样悲伤,叫声清脆如笙,却在缑山间破碎。
别再逗留,还是早早归去吧,露水渐冷,蓼花也在为这凄凉的景象而哀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细腻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残莺何事不知秋"一句,以莺(一种鸟)的鸣叫为切入点,表明到了秋天,连这些小生物都不知道它的悲伤和寂寞。紧接着的"横过幽林尚独游",则透露出诗人在这深秋中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孤独行迹,没有改变,也没有同伴。

"老舌百般倾耳听"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周围声音的敏感和渴望,仿佛连最细微的声音都能引起他的注意。"深黄一点入烟流"则是对景色的描绘,可能指的是远处山色渐浓,融入了秋天薄雾之中。

"栖迟背世同悲鲁"一句,通过与历史人物鲁仲连的比喻,表达诗人对时代变迁、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和悲凉。接下来的"浏亮如笙碎在缑",则是用古代乐器的声音来形容风声,以此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最后两句"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他似乎在告诫自己不要再沉迷于过去,不要因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而停滞不前。"露华凄冷蓼花愁"则是对自然界中秋意浓重的一种感受,蓼花往往生长在水边,这里的"露华"可能指的是清晨的露珠,它们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珍贵而又易逝,正如诗人内心的忧愁一般。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
朝代:唐   字:重光   号:钟隐   生辰: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猜你喜欢

贾天锡惠宝薰乞诗予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其九

雉尾映鞭声,金炉拂太清。

班近闻香早,归来学得成。

(0)

离汝寄张子

草枯木落晚凄凄,目断黄尘听马嘶。

想子重行分首处,荒凉巢父井亭西。

(0)

养斗鸡

峥嵘已介季氏甲,更以黄金饰两戈。

虽有英心甘斗死,其如纪渻木鸡何。

(0)

临江寺僧以金线猿皮蒙棐几

蒙茸冒枯几,想像挂霜枝。

永失金衣友,文章安用为。

(0)

奉谢泰亨送酒

风扫三峨山外雨,霜摧五柳宅边花。

非君送酒添秋睡,可耐东池到晓蛙。

(0)

和李才甫先辈快阁五首·其三

长江淡淡吞天去,甲子随波日日流。

万事转头同堕甑,一身随世作虚舟。

(0)
诗词分类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诗人
董以宁 徐瑞 钱澄之 程本立 岑徵 释清远 宋无 顾逢 王行 蔡戡 方献夫 陈棣 杨杰 王祎 徐树铮 张宪 释子淳 周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