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
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
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
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似衰翁。
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
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
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
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似衰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的《春尽》,描绘了春天过去后清寂的景象和诗人的闲适生活。首句“春风过尽百花空”写出了春风吹过,花儿凋零,春意阑珊的场景。接下来,“燕坐笙箫起灭中”描绘了诗人独自静坐,笙箫音乐时断时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落寞的氛围。
“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通过树影婆娑和鸟鸣声声,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世界巧妙结合,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画卷中,诗人以听觉感受代替视觉描绘,别具匠心。诗人沉浸在书卷中,“楞严十卷几回读”,表达对佛法的研习和沉思,与朋友共饮“法酒三升”,体现了他的闲适与淡泊。
最后两句“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似衰翁”,诗人以自问的方式,询问身边是否有人像自己这般悠闲,暗示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平淡生活的满足。整首诗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老去之年的闲适生活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飞鸟不知穴,山鹿不知流。
薛子善饮酒,口如汲水虬。
吾观肠胃间,何异族党州。
人满地已尽,一介不可留。
谓子试饮水,一酌不再求。
谓子饮醇酒,百釂岂待酬。
酒可水不可,其说亦已悠。
以我视夫子,胸腹百丈幽。
譬如田中人,视彼公与侯。
未省破颜饮,何况裸露头。
鸱夷谓大瓠,皆饱安用浮。
多少苟自适,岂害为朋游。
桃花汴水半河流,已作南行第一舟。
倦报朝中言啧乱,喜闻淮上橹咿呦。
平时答策词无枉,此去为邦学更优。
自古东阳足贤守,请君重赋沈公楼。
先志承颜善养亲,束装骑马试为臣。
酒肠天予浑无敌,诗律家传便出人。
拥鼻高吟方自得,折腰奔走渐劳神。
归来一笑须勤取,花发陈吴二月春。
久遭客禁往还稀,风雨萧条只自知。
春色有情犹入眼,客愁无赖巧侵眉。
山僧寄语收茶日,野老留人供社时。
久住不须嫌寂寞,此间偏与拙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