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王适春雨》
《次韵王适春雨》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久遭客禁往还稀,风雨萧条只自知。

春色有情犹入眼,客愁无赖巧侵眉。

山僧寄语收茶日,野老留人供社时。

久住不须嫌寂寞,此间偏与拙相宜。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ùnwángshìchūn
sòng / zhé

jiǔzāojìnwǎngháifēngxiāotiáozhīzhī

chūnyǒuqíngyóuyǎnchóulàiqiǎoqīnméi

shānsēngshōuchálǎoliúréngòngshèshí

jiǔzhùxiánjiānpiānzhuōxiāng

注释
久遭:长期遭受。
客禁:客居的限制。
往还稀:来往稀少。
风雨萧条:风雨交加,景象凄凉。
只自知:只有自己知道。
春色:春天的景色。
有情:富有情感。
入眼:映入眼帘。
客愁:旅人的愁绪。
无赖:顽皮,令人无奈。
巧侵眉:巧妙地爬上眉头。
山僧:山中的僧侣。
寄语:传递信息。
收茶日:收茶叶的日子。
野老:乡村老人。
留人:挽留客人。
供社时:祭祀时分。
久住:长期居住。
不须:不必。
嫌寂寞:嫌弃寂寞。
偏与:恰好与。
拙相宜:笨拙的人更适合。
翻译
长久以来,我常受限制难以往来,风雨中的孤寂只有自己知晓。
春天的情意虽浓,却仍能映入眼帘,旅途的忧愁顽皮地爬上眉头。
山中的僧人提醒我收茶叶的日子,乡间的老人留我在家共度祭祀时日。
即使久居于此,也不必嫌弃寂寞,这里恰好适合我这笨拙之人居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王适春雨》,诗人以客居他乡的视角,描绘了春雨中的寂寥与感慨。首句“久遭客禁往还稀”表达了诗人因频繁的客居生活而往来稀疏的境况,流露出淡淡的孤独感。接着,“风雨萧条只自知”通过风雨交加的环境,进一步渲染出诗人内心的落寞。

然而,诗人并未完全沉浸在愁绪中,春色依旧“有情”,透过风雨映入眼帘,给诗人带来一丝慰藉。然而,“客愁无赖巧侵眉”,说明尽管春色动人,但客居的愁苦仍巧妙地爬上眉头,无法摆脱。

“山僧寄语收茶日,野老留人供社时”两句,通过山僧提醒收茶和乡野百姓邀请共度社日的情景,展现了当地的人情风俗,也暗示了诗人对人情温暖的渴望。

最后,诗人以“久住不须嫌寂寞,此间偏与拙相宜”作结,表明虽然寂寞,但诗人已适应并享受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的超然态度。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变迁的豁达与坚韧。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再寄阿谁

三百年来一老臣,蹁跹双袖白纶巾。

数茎霜雪留前代,半幅江山付后人。

诸祖传灯能共證,满庭流水未全贫。

遥知桥畔梅花发,极目寒边欲寄春。

(0)

木公以新斋成述怀诗六首寄山中依韵奉和·其六

只在铁桥畔,寒梅绕屋花。

可怜清晓梦,唤醒隔窗鸦。

岁暮日逾促,乡遥愁更赊。

那堪几相识,咫尺即天涯。

(0)

辛卯寓普济作八歌·其一

罪夫罪夫胡不死,百千捶楚馀头趾。

乡国遥遥一万里,中有蔓棘及弧矢。

骨肉丧尽不得归,远碛苍茫大风起。

大风起兮沙闭天,谁非人子兮心惄然。

安得手扶白日兮,上照四塞之荒烟,下照万丈之黄泉。

(0)

读未央上黄岩诗有感用原韵三首·其二

我往匡庐日,君乘江上涛。

金轮雾欲散,巫山云尚帱。

行藏从此异,贡水忽相遭。

学道如积薪,内顾发呼号。

(0)

住金塔寺十四首·其十一

一僧腰背曲,见予多笑颜。

少小绝世味,中岁历苦艰。

一从戈甲兴,展转岛屿间。

来此十载馀,不复问人寰。

日日荷锄出,日日负薪还。

自言用力惯,一生不敢閒。

令我闻斯言,惕然愧素餐。

(0)

住金塔寺十四首·其九

掘地得塔铃,摇之音寂然。

细想隆平日,众铃竞高悬。

但借微风力,声响远近传。

铃去声亦尽,销沉在何年。

此虽蒙尘土,乃复睹青天。

静默信可久,舌存安能全。

(0)
诗词分类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诗人
廖行之 方仁渊 陈履 董以宁 徐瑞 钱澄之 程本立 岑徵 释清远 宋无 顾逢 王行 蔡戡 方献夫 陈棣 杨杰 王祎 徐树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