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昆山慧聚寺集句》
《昆山慧聚寺集句》全文
宋 / 葛次仲   形式: 古风

全吴临巨溟,青山天一隅。

静境林麓好,胜槩凌方壶。

泓泓野泉洁,暧暧烟谷虚。

攀云造禅扃,跻险筑幽居。

道人刺猛虎,复来薙榛芜。

咄嗟檀施开,以有此屋庐。

侧叠万古石,功就岂斯须。

磥砢成广殿,鬼工不可图。

有穷者孟郊,过此亦踌躇。

赋诗留岩屏,词律响琼琚。

我访岑寂境,幸与高士俱。

时升翠微上,凉阁对红蕖。

岸帻偃东斋,果药杂纷敷。

上方风景清,华敞绰有馀。

高窗瞰远郊,万壑明晴初。

赏爱未能去,赪霞照桑榆。

老僧道机熟,闲持贝叶书。

秉心识本源,高谈出有无。

茗酌待幽客,顿令烦抱舒。

儒道虽异门,意合不为殊。

抖擞垢秽衣,惟有牟尼珠。

馀生愿休止,投策谢归涂。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慧聚寺的壮丽景色和宁静氛围,以及诗人在此地的深刻体验。首句“全吴临巨溟,青山天一隅”描绘了慧聚寺所处的地理环境,它位于广阔的吴地边缘,青山环绕,仿佛是天地间的一角。接着,“静境林麓好,胜槩凌方壶”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自然美景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如同仙境一般。

“泓泓野泉洁,暧暧烟谷虚”则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了水的清澈和山谷的空灵。诗人继续深入,描述了在云雾中攀登至禅房的过程,以及在险峻之地建造隐居之所的情景。这里不仅有自然之美,还有修行者的坚韧与智慧。

“道人刺猛虎,复来薙榛芜”展现了僧侣勇敢与决心,他们不仅面对自然界的挑战,也勇于清除心灵的杂草。随后,“咄嗟檀施开,以有此屋庐”表达了对施主慷慨捐赠的感激之情,使得寺庙得以建立。

接下来的几句“侧叠万古石,功就岂斯须”赞美了工匠的技艺,即使是最古老的石头也能被巧妙地堆砌成宏伟的殿堂。而“磥砢成广殿,鬼工不可图”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技艺的非凡之处,仿佛是鬼斧神工之作。

诗人提到孟郊也曾到访此地,并留下了诗句,这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在慧聚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高士共度时光,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享受着凉爽的阁楼和盛开的荷花。他甚至在东斋休息,品尝着果药的香甜。

“上方风景清,华敞绰有馀”描绘了寺庙的广阔与清静,高大的窗户俯瞰着远处的郊野,万物在初晴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诗人在这里流连忘返,直到晚霞映照在桑榆之间。

最后,诗人与老僧交谈,探讨着人生的真谛,饮茶以待来访的隐士,这使得他的烦恼得以缓解。尽管儒家与佛教在教义上有差异,但在精神层面却有着相通之处。诗人希望在这里度过余生,远离尘世的喧嚣,只留下一颗纯净的心,如同佩戴着牟尼珠。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慧聚寺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在此地的深刻感悟和精神追求。

作者介绍

葛次仲
朝代:宋

葛次仲(一○六三~一一二一),字亚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四),调海陵县尉,迁吉州州学教授,提举京西南路常平,除国子司业兼嘉王侍讲。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除直龙图阁、提举中太一宫专讲事。宣和元年(一一一九),除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同修国史,升翊善。二年,除大司成,致仕。三年,卒,年五十九。有集句诗三卷,已佚。事见《丹阳集》卷一五《太中大夫大司成葛公行状》。今录诗四首。
猜你喜欢

寿陆宅之先生

海屋添筹日,天河役鹊时。

偷桃嗔曼倩,授枣谢安期。

醉里生涯好,閒中岁月迟。

若邀汤饼客,须遣广成知。

(0)

蜡月十日大雪有怀去年在会诸友时临清已死

去年西郊三日雪,故人满眼情欢悦。

相邀不愧竹兜寒,酒后酣歌耳还热。

今年西郊雪又飞,故人故人胡不归。

公冶缧绁竟何罪,蓝关去马音书稀。

临清官閒陶谢流,造物乃与人为仇。

延陵欲挂树头剑,不知何处寻荒丘。

此时尽为丰年喜,我思故人愁未已。

忍向今年说去年,未必明年更何似。

(0)

朱节妇冢

节妇当盛年,罹此家祸酷。

逼迫恶少手,夫死身靡辱。

朝论既旌崇,国史复收录。

守臣举坠典,持此厉末俗。

(0)

睢阳吊古

黄尘下马睢阳道,束带徘徊吊数公。

韩李文章今日事,江淮堡障中兴功。

千年双庙基何在,百战孤城气尚雄。

寄语河南夏御史,愿修前典表遗忠。

(0)

柬陈赞府孟云求灵寿杖

长安倦客始南还,足茧那堪道路艰。

暂借先生灵寿杖,明朝扶我过潼关。

(0)

次韵邢之翰南行留别·其二

一旦膺萧律,三时守楚阍。

穷愁关月淡,幽愤海天昏。

纪咏伤前事,归耕几后恩。

柳州才岂拙,无用问天孙。

(0)
诗词分类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王绩 高似孙 吕渭老 崔涂 郑经 阮元 谭献 谢宗可 萧绎 王鹏运 陈子龙 屠隆 吴师道 余靖 赵孟坚 李洞 丁谓 姚广孝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