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
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
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撚新丹。
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
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
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
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撚新丹。
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寻访道法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其对道家修行和自然哲学的向往与追求。
"数里缘山不厌难" 表明诗人对于攀登连绵的山脉并无畏惧之心,而是出于对寻找真谛的执着追求。"为寻真诀问黄冠" 则点出了诗人向道士询问修炼秘诀的场景,"黄冠" 在这里特指道士。
接下来的两句 "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 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苔铺翠点" 彷彿可见苔藓覆盖的石阶,而"仙桥" 则隐喻着通往仙境的道路,但这里却是滑的,表达了实际中的艰难与不易。而"松织香梢古道寒" 则描写了松针间散发的清香和古老的小路带来的寂静感。
"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撚新丹" 这两句则在时间上进行了对比。白天时,诗人徘徊于绿色的田野之中,薅草(一种香气扑鼻的植物)间散发出柔和的光泽,如同嫩玉般纯净;而夜晚,则是红色的灯火(可能指的是某种神秘的炼丹过程),撚出新鲜的丹药,这里暗示了诗人对道家修炼术的探求。
最后两句 "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 则描绘了一幅安静而神秘的夜景。钟声已经停止,但泉水的声音依旧存在,这种对比强调了自然之声的永恒与生命力。而"风动茅花月满坛" 则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充实,仿佛整个世界都聚集在这片神圣的空间里。
仲夏多北风,拂我庭树枝。
树枝不足惜,嘉谷乃非宜。
默祷若有应,今朝反南飔。
凭高一眺望,品物生光辉。
天道妙斡旋,圣心乃弗违。
至公在刑赏,足以安群黎。
昨日射虎南山颠,悲风萧萧眼力穿。
今日射虎北山下,虎血溅衣山路夜。
朝朝射虎无空归,家人望断孤云飞。
度岭踰山弓力健,虎肉共分不辞远。
府司帖下问虎皮,高枕髑髅醉不知。
虎昔咆哮百兽走,一死宁知在君手。
鼻端出火耳生风,拔剑起舞气如虹。
昨夜空村见渔火,牛羊不牧犬长卧。
作诗赠君毛发寒,烦君为我谢上官。
君不见昔日刘昆称长者,虎北渡河不须射。
缓摇鞭,销魂桥上留连。
恰春波、鸭头新绿,仓皇便买吴船。
就华堂、溶溶寿酒,作绣陌、草草离筵。
倾盖论交,分襟怨别,春风秋月仅经年。
都门道、纷纷轻薄,馀子政堪怜。
夫君妙,心期湖海,意气云天。
便明朝、拂衣径去,天涯幽恨无边。
暮维舟、沙鸥飏雪,春市酒、淮柳垂烟。
绿水迢迢,青山隐隐,浙江云拥洞房仙。
对西湖、烟浓雨淡,少少占芳妍。
归来好,扶摇九万,水击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