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阑花影春昼午。乳莺啼树。遏云歌,回雪舞。
画堂甚处。白门寥落意多违。几时归。
曲阑花影春昼午。乳莺啼树。遏云歌,回雪舞。
画堂甚处。白门寥落意多违。几时归。
这首《蕃女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女子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通过“曲阑花影春昼午”这一句,诗人巧妙地将时间和空间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午后的阳光透过花影洒在曲折的栏杆上,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主人公内心的空虚。
“乳莺啼树”则进一步渲染了这份孤独感,小鸟的啼鸣在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诉说着无人倾听的心事。接下来的“遏云歌,回雪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女子的歌声比作能遮蔽云彩的歌声,将她的舞姿比作雪花般轻盈,形象地表达了她艺术才能的高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画堂甚处。白门寥落意多违。”这两句将读者的思绪从自然景观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世界。画堂,即华丽的厅堂,此处暗指女子曾经生活过的美好环境,与当前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她内心的失落与无奈。“白门寥落”则描绘了她所在之地的荒凉与冷清,暗示了她与故土的分离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最后,“几时归”三个字直抒胸臆,表达了女子对回归故乡的渴望与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展现了中国传统诗词中对于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的独特处理方式。
郊居牢落,一水流清浅。
忆得去年冬,数枝梅、低临水畔。
今朝重见,把酒祝东风,和雪看。
整凝眸,宛若江南岸。浮生瞥尔,劝汝休嗟叹。
不觉失芳心,柳腰□、纤纤仍换。
一朝光景,休恁作浑闲,春不远。
且追游,又办寻芳宴。
正迎长佳节。宴启华筵,有谁能说。子孙尽环列。
见瑞香香袅,寿星明彻。丝丝华发。
记瑶池、宴班曾接。
笑人间、八十春秋,漫浪风花雪月。奇绝。
诗书教子,陶母等伦,曹家风烈。鼎来阴德。
孙枝秀,桂枝折。
便从今、一轴金花鸾锦,十藏琅函贝叶。
是年年、秋月圆时,长生真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