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到已忘言,兴剧复忘饭。
坐我此岩中,是谁凿混沌?
尼父欲无言,达者窥其本。
此道何古今,斯人去则远。
空岩不见人,真成面墙立。
岩深雨不到,云归花亦湿。
意到已忘言,兴剧复忘饭。
坐我此岩中,是谁凿混沌?
尼父欲无言,达者窥其本。
此道何古今,斯人去则远。
空岩不见人,真成面墙立。
岩深雨不到,云归花亦湿。
这首诗名为《忘言岩次谦之韵》,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置身于自然之中,与天地万物对话的场景,体现了其对“道”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首句“意到已忘言,兴剧复忘饭”,表达了诗人沉浸在自然美景中的状态,心灵达到了一种超越言语的境界,以至于忘记了表达和进食。接着,“坐我此岩中,是谁凿混沌?”诗人仿佛与天地对话,询问着创造世界的源头,流露出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思考。
“尼父欲无言,达者窥其本。”引用孔子“无言”的思想,强调了通过直接体验和感悟来理解宇宙真理的重要性。接下来,“此道何古今,斯人去则远。”诗人反思“道”的永恒性,以及人类对它的理解和传承在时间长河中的距离感。
“空岩不见人,真成面墙立。”描述了诗人独自面对自然时的孤独感,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最后,“岩深雨不到,云归花亦湿。”以自然景象为喻,表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王守仁对自然、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在追求“至善”、“致良知”道路上的独到见解。通过与自然的对话,诗人试图寻找人类与宇宙和谐共存的途径,体现了其心学思想的核心——通过内心反省达到与宇宙万物的合一。
旱曦赫空岁不熟,炊甑飞尘煮薄粥。
翁媪饥雷常转腹,大儿嗷嗷小儿哭。
愁死未死此何时,县道赋不遗毫釐。
科胥督欠烈星火,诟言我已遭榜笞。
壮丁偷身出走避,病妇抱子诉下泪。
掉头不恤尔有无,多寡但照帖中字。
盘鸡岂能供大嚼,杯酒安足直一醉。
沥血祈哀容贷纳,拍案邀需仍痛詈。
百请幸听去须臾,冲夜搥门谁叫呼。
后胥复持朱书急急符,预借明年一年租。
黄花满地,庭院重阳后。天气凄清透襟袖。
动离情、最苦旅馆萧条,那更堪、风剪凋零飞柳。
临歧曾执手。祝付叮咛,知会别来念人否。
为多情,生怕分离,只知道、准拟别来消瘦。
甚苦苦、促装赴归期,要趁他、橘绿澄黄时候。
混同江水秀可掬,李氏太师女如玉。
妇德妇功应夙成,施鞶施衽亦初熟。
舜华美艳年踰笄,未遭良匹求名族。
风流儒雅王家郎,燕食东床坦其腹。
纳币委禽六礼成,送车百两皆丹毂。
三星在天四月中,今夕何夕会花烛。
绸缪谨始待如宾,伉俪要终贵和睦。
且闻祁祁多娣媵,将见诜诜众似续。
我来乞盟阅八千,除馆又经融火六。
老母八十漫嗟予,男女有九赋采绿。
固知我后恤不遑,人岂无情捐骨肉。
万里一身秪自怜,其谁高义哀茕独。
况复恶疾屡缠绵,呼天耻作穷途哭。
因子告行遂赠言,勿忘旧学膺天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