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落皆山水,登楼远目通。
从容民事外,游息圣经中。
画饼羞虚誉,持衡尚至公。
此心难语俗,举袂挹松风。
邑落皆山水,登楼远目通。
从容民事外,游息圣经中。
画饼羞虚誉,持衡尚至公。
此心难语俗,举袂挹松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情景,展现了其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首句“邑落皆山水”,点明了所处环境的壮丽与丰富,山水环绕,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自然之美所包围。接着“登楼远目通”,写出了诗人站在高处,视野开阔,能够将周围的一切尽收眼底。
“从容民事外,游息圣经中”两句,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他似乎在事务之外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在阅读圣贤之书时寻求心灵的慰藉和智慧的启迪。这种生活哲学体现了对内心世界的重视,以及对知识与道德的追求。
“画饼羞虚誉,持衡尚至公”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价值观。他拒绝空洞的赞誉,更看重公正无私的行为准则。这里的“持衡”可能指的是维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而“至公”则是极高的公正标准。这表明诗人不仅在个人修养上追求高尚,也在社会行为中坚持正义。
最后,“此心难语俗,举袂挹松风”表达了诗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心境。他难以与普通人分享自己的深邃思考和独特感受,只能通过举袖轻拂松风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的孤高形象,以及他对自然界的亲近与依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文、道德和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以及其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通川得通儒,善类蒙善教。
如此老成人,真足重学校。
我昔客朱方,曾窥管中豹。
言容既笃厚,文字入玄奥。
交游二十年,夷险同一操。
閒居虎林麓,倚窗聊寄傲。
忽承北斗敕,勇鼓来淮棹。
华发映青袍,轻帆惬黄帽。
天晴宜征途,芹藻春色到。
皋比坐可暖,三载勤训导。
惜哉龟手药,至老方取效。
载酒游五山,何由共吟啸。
花姨夜捣守宫血,染就南枝花貌别。
宿酲未解春正酣,一片晴霞消冻雪。
莫道有人疑作杏,老眼频看亦生缬。
东阑更有萼绿华,精神标致尤清绝。
先生焚香读书处,把酒花前相暖热。
群蜂知香不知色,一枝肯许儿童折。
两株横卧处士桥,梦中归踏孤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