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麦初完收谷忙,三春却不入官仓。
可怜粒粒珍珠滑,人道多输饼饵香。
收麦初完收谷忙,三春却不入官仓。
可怜粒粒珍珠滑,人道多输饼饵香。
这首诗描绘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独特的物产景象,通过对比和比喻,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对自然馈赠的珍惜之情。
“收麦初完收谷忙”,开篇即点明了乌鲁木齐地区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麦子刚刚收割完毕,紧接着又开始了其他谷物的收获。这反映了当地农民对土地的精耕细作,以及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精准把握。
“三春却不入官仓”,这里的“三春”指的是春季,暗示了这些收获的粮食并未被官方仓库所收纳。这可能是因为当地实行了较为灵活的粮食管理政策,或是为了保障地方民生,避免过度依赖官府调配,体现了地方自治与自给自足的传统。
“可怜粒粒珍珠滑”,诗人以“珍珠”来比喻那些饱满的谷粒,形象地描绘了粮食的珍贵与美好。同时,“滑”字则生动地表现了谷粒在手心滑动的感觉,既展现了收获的喜悦,也暗含了对粮食不易得来的感慨。
“人道多输饼饵香”,最后一句则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表达了人们对当地特色食品——饼饵的喜爱。饼饵的香气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象征着生活的甜美与富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乌鲁木齐地区丰富的物产资源、农民的辛勤劳动以及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冰纨玉粉净无尘,墨妙扶疏更绝伦。
试问挥毫底人物,不言从可识天真。
能仁说教满竺乾,流入中国馀五千。
于中妙经为最胜,顗师所解尤通玄。
化行吴会连海壖,纷纷得法如云烟。
见闻读诵又其次,随类譬率无间焉。
呜呼上人志且坚,善邀佛子同法筵。
妙香炷炉馥旃檀,十科劝进追昔贤。
旁行贝叶轴似椽,卷舒朝暮往复旋。
利根微种聊穷研,鱼兔一获忘蹄筌。
自馀区区顾未然,澜翻口舌如涌泉。
外物交错心匪缘,功成一朝脱爱缠。
晔如红蕖濯清渊,俯仰千圣遽可肩。
茫茫苦海旁无边,不有舟筏谁能先。
乌蟾疾驰如走丸,咨尔佛子无睡眠。
远公吾家杰,道妙非壶丘。
德倾龙象侣,貌盖江湖秋。
平生经论学,不为名相留。
滔滔若悬瀑,下注万丈湫。
昔年谢讲事,众挽不转头。
刳心老岩穴,百念本不浮。
东南多望士,唯见此老优。
翰林天下公,方外寔辈流。
旌旗虎溪路,竟日泉石游。
众生病未已,师意可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