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果的有真疑,动静寒暄总不知。
枕子蓦然开口笑,钵盂?跳上须弥。
工夫果的有真疑,动静寒暄总不知。
枕子蓦然开口笑,钵盂?跳上须弥。
这首诗名为《又示徒》,是宋代僧人释原妙的作品。诗中以工夫修炼和禅修体验为题材,表达了对修行境界的深刻理解。首句“工夫果有真疑”,暗示了修行过程中对于真实自性的探索和疑惑,体现了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
第二句“动静寒暄总不知”,进一步描绘了禅定者的超然状态,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平静,对外界事物无动于衷。这里的“动静”代表生活中的起心动念,“寒暄”则指日常交际,诗人说修行者对此浑然不觉,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
后两句“枕子蓦然开口笑,钵盂蹴跳上须弥”,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禅悟的瞬间。枕头(枕子)和饭碗(钵盂)在禅修者眼中都具有了生命和灵性,枕子能笑,钵盂能跃上象征佛教宇宙中心的须弥山,这是对禅定中超越世俗认知、达到极高境界的写照。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式地展现了禅修者的内心世界和修行过程,富有哲理,富有禅意,体现了宋代理学与禅宗交融的特色。
旷士隘宇宙,孰为君家山。
逸兴渺湖海,孰遣君意还。
胡然动行色,便欲生惨颜。
新篇写襟素,和章就词班。
亦念尘坱客,肯照窗几间。
怀旧徒感怆,搜语愧冥顽。
两年重忧患,悲涕不胜潸。
一身缠疢疾,形骸顿已孱。
吁天凡几疏,无路扣九关。
望绝钟鼎贵,分甘茅衡跧。
薾然一疲驽,不愿十二闲。
送君为心折,把酒惭量悭。
行行速京洛,去去难追攀。
莫上八咏楼,且宿双溪滩。
为问赤松子,世道何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