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似浮萍逐水飘,故园回首辄魂销。
忽逢佳节增惆怅,赖有童蒙伴寂寥。
忍见桥头沽酒幔,怕闻市上卖饧箫。
重来崔护偏多感,门巷依然人面遥。
身似浮萍逐水飘,故园回首辄魂销。
忽逢佳节增惆怅,赖有童蒙伴寂寥。
忍见桥头沽酒幔,怕闻市上卖饧箫。
重来崔护偏多感,门巷依然人面遥。
这首诗《清明感兴》由清代诗人林馨兰所作,描绘了诗人清明时节在故园附近游历时的深切情感与思绪。
首句“身似浮萍逐水飘”,以浮萍随波逐流的形象比喻自己的漂泊无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接着,“故园回首辄魂销”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每当回望故乡,心中便涌起难以言喻的哀愁。
“忽逢佳节增惆怅”则点明了清明节这一特殊节日的到来,让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增添了几分哀伤。而“赖有童蒙伴寂寥”一句,通过儿童的陪伴,试图在孤独中寻找一丝慰藉,但这种慰藉显得如此微弱,无法真正驱散心中的忧郁。
“忍见桥头沽酒幔,怕闻市上卖饧箫”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面对清明节传统习俗时的复杂心情。酒幔和饧箫是清明节期间常见的景象,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触动内心伤感的符号,他不忍直视,更害怕听到,因为这些都让他想起了往昔与故乡的联系。
最后,“重来崔护偏多感,门巷依然人面遥”引用唐代诗人崔护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再次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却物是人非的感慨。尽管环境依旧,但那些熟悉的面孔已经不再,这种对比加深了诗人的失落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巧妙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清明时节在异乡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感伤。
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
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
倦来聊歇马,随分此青山。
流水竹千个,清风沙一湾。
乾坤醒醉里,身世有无间。
客路真希绝,浮生半日闲。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象口吹香毾㲪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啼蛄吊月钩栏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