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扼飞廉吭,右拊巽二背。
谓云如何其,坐使六鹢退。
亦有司雨工,絷如系单于。
不卷油然云,自欲干剪屠。
乡来不鸣条,块亦不曾破。
卿云千点明,华月半天堕。
衮衣徂东山,拔木仍偃禾。
至今东山诗,千载犹咏歌。
悠然启金縢,风反雨亦止。
是中果何书,顷刻变天纪。
流言久弗作,狐亦不复疑。
至诚动真宰,风雨胡不知。
风雨不我以,我稼已堕水。
不知十日淫,滴碎田父心。
左扼飞廉吭,右拊巽二背。
谓云如何其,坐使六鹢退。
亦有司雨工,絷如系单于。
不卷油然云,自欲干剪屠。
乡来不鸣条,块亦不曾破。
卿云千点明,华月半天堕。
衮衣徂东山,拔木仍偃禾。
至今东山诗,千载犹咏歌。
悠然启金縢,风反雨亦止。
是中果何书,顷刻变天纪。
流言久弗作,狐亦不复疑。
至诚动真宰,风雨胡不知。
风雨不我以,我稼已堕水。
不知十日淫,滴碎田父心。
这首宋诗《八月廿七风雨大浸》由宋代僧人释居简所作,描绘了强烈的风雨侵袭导致严重水灾的情景。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威力以及对农民生活的直接影响。
首句“左扼飞廉吭,右拊巽二背”形象地刻画风雨如猛兽般狂暴,仿佛扼住了风神飞廉的喉咙,按住了雨神巽的背部。接下来的“谓云如何其,坐使六鹢退”进一步强调风雨之大,连水鸟都无法飞翔。
诗人将司雨之职的官员比作被囚禁的单于,暗示风雨失控,云彩不再带来雨水,反而加剧了干旱。“乡来不鸣条,块亦不曾破”描述了田间的景象,原本应该生长的作物因风雨而凋零。
“卿云千点明,华月半天堕”则描绘了风雨过后天空的奇异景象,尽管风雨肆虐,但仍有瑰丽的云彩和明亮的月光。
“衮衣徂东山,拔木仍偃禾”暗指帝王出行的盛况,这里借喻风雨的力量,连山岳都被撼动,庄稼也被摧残。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至今东山诗,千载犹咏歌”则引用典故,表达对古代诗人关注民生的赞美。
最后几句,诗人感慨“至诚动真宰,风雨胡不知”,表达了对上天的质问,为何面对农人的诚意祈祷,风雨依然无情。而“风雨不我以,我稼已堕水”直接陈述了农民的困境,田间的作物已经淹没在水中。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通过风雨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现实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以及对公正和同情的呼唤。
绿纱窗侧。有一枝、玉润珠圆标格。
素质娟娟,冰姿袅袅,天然国色。
拟折供银瓶,又嘱咐、双鬟休摘。露湿粉光欲滴。
好从他雅淡。随地清妍,伴我临书刺绣,两情脉脉。
堪惜。西风狼藉。向苔阶藓砌堆积。
试问花魂,断肠遗恨,何时消得。
寂寂对、空庭蟾光,逗处偏馀白,梦去雪衣还识。
休道易飘零,如伊皎洁,离尘离垢,深人思忆。
摇落江天,一庭淡日闲清昼。
素衣时怯晓风侵,睡起笼金兽。病后东阳消瘦。
凭高几度空回首。篱边疏菊,天际孤鸿,年光依旧。
不解双蛾,偏将恼恨深深覆。
莲房泣露粉香愁,池水风吹皱。
昨夜雨轻寒骤,海棠满砌胭脂透。
暮蝉疏柳,黄叶堆阶,断肠时候。
春雨分襟,秋风忆远,情如弱柳千条。
掩银屏露冷,凉透丛蕉。
鸿声嘹唳虫声杂,伴窗前、落叶萧萧。
当时回首,曲阑双倚,慢品琼箫。钗盟镜约难抛。
倚珠帘清影,红烛同烧。怅天涯何处,愁逐江潮。
炉烟影里低相祝,祝明春、聚首花朝。
凭高无语,水重云复,掩断归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