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子清吟处,茅斋面碧流。
解憎莲艳俗,唯欠荻花幽。
鹭立低枝晚,风惊折叶秋。
赠君须种取,不必树忘忧。
羡子清吟处,茅斋面碧流。
解憎莲艳俗,唯欠荻花幽。
鹭立低枝晚,风惊折叶秋。
赠君须种取,不必树忘忧。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比和意象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意境。
"羡子清吟处"一句,以羡子的吟咏声为背景,营造了一种清幽而宁静的氛围。"茅斋面碧流"则描绘了茅庐前的一片碧水,水色如玉,映衬出诗人的居所。
接下来的"解憎莲艳俗"一句中,莲花不仅代表高洁脱俗,而且通过"解憎"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纷争的超然态度。然而,尽管有这样的意境,但诗人认为还"唯欠荻花幽",即缺少了一种更为幽深静谧的美好。
"鹭立低枝晚"和"风惊折叶秋"两句,则通过描写鸟儿栖息在低垂的枝头,以及秋风轻拂树叶的声音,勾勒出一种暮色中带来的孤寂与凄清。
最后,诗人赠送荻花给友人朱观,并以此作为忘忧的象征。"赠君须种取,不必树忘忧"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这种纯净无瑕的自然之物,来帮助朋友摆脱世间的烦恼。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高洁情操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俗、向往清净境界的情怀。
怜君不久在通川,知已新提造化权。
夔卨定求才济世,张雷应辨气冲天。
那知沦落天涯日,正是陶钧海内年。
肯向泥中抛折剑,不收重铸作龙泉。
足疾无加亦不瘳,绵春历夏复经秋。
开颜且酌尊中酒,代步多乘池上舟。
幸有眼前衣食在,兼无身后子孙忧。
应须学取陶彭泽,但委心形任去留。
闲游何必多徒侣,相劝时时举一杯。
博望苑中无职役,建春门外足池台。
绿油剪叶蒲新长,红蜡黏枝杏欲开。
白马朱衣两宫相,可怜天气出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