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三章明寂静无照无得·其十三》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三章明寂静无照无得·其十三》全文
唐 / 傅翕   形式: 古风

君不见诸法但假空施设,寂静无门为法门。

一切法中心为主,馀今不复得心源。

究检心源既不得,岂知诸法并无根。

用此无根心照境,照之分明弥复惛。

即此惛心还自照,正照之理未曾存。

照之与境俱差异,是故智士不能论。

世人往往强分别,无中照见乱精魂。

若能智照亡非照,分别智照复还奔。

诸法本尔谁人作,寂静无寂亦无喧。

故知众生颠倒想,还是众生无上尊。

行路难,路难舍痴而非痴。

飞禽走兽我能伏,只个心贼独难治。

(0)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的重要概念——“空”与“无”,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灵状态与智慧的追求。诗人通过一系列的设问与解答,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宇宙万物的本质与心灵的真谛。

首先,诗人提出“诸法但假空施设,寂静无门为法门”,强调了世间万物皆由虚妄构成,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这种虚妄性,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一切法中心为主,余者不再成为心灵的源泉,暗示了在理解宇宙真理的过程中,应专注于核心本质,而非外在表象。

随后,诗人探讨了探究内心深处的困难,指出即使发现了心源,也难以真正触及事物的本质,因为一切法并无根本。这引出了对无根之心的质疑,以及如何通过无根之心去照见现实世界的困惑。诗人指出,这种照见并非真正的智慧,反而可能陷入更深的混乱之中。

进一步地,诗人揭示了真正的智慧在于“智照亡非照”,即超越了对智慧的执着与分别,达到了一种超越形式与内容的直接洞察。这种洞察力能够使个体超越世俗的分别与执着,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最后,诗人以“行路难,路难舍痴而非痴”总结,表达了追求真理之路的艰难与复杂,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愚痴与智慧的辩证理解。同时,诗人强调了对内心贼(即贪嗔痴等烦恼)的治理之难,暗示了修行过程中的自我超越与内在变革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深刻的哲思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读者反思自我与宇宙的关系,探索心灵的深层奥秘,体现了唐代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学艺术的融合之美。

作者介绍

傅翕
朝代:唐

猜你喜欢

蒲涧

拔宅谁能辨有无,涧边空记旧丹炉。

世间自是多凡骨,何处犹寻九节蒲。

(0)

重阳

古岸维舟夜,萧萧秋叶丹。

野烟连竹暗,江雨洒灯寒。

亦喜重阳健,谁知行路难。

吾亲应念我,更把菊花看。

(0)

春日杂兴

绿阴芳树鸟啼春,与客相携发兴新。

半落杏花初过雨,微酸梅子已生仁。

每寻诗去必迁坐,稳跨牛归不问津。

筋力尚堪蓑笠在,莫欺老子发如银。

(0)

观荷·其一

南薰独擅水云乡,不许人间别有香。

是草是花开一遍,春风却似欠商量。

(0)

晚登会真道堂望庐山大江作

春风燠江城,楼台眩桃李。

高堂一临眺,傍观谓予喜。

予心实不然,俯视悯群蚁。

通衢鬨尘埃,委巷困泥滓。

膏火煎熬间,樊墙限茅苇。

溷处杂酸呻,清思何由起。

别有天地宝,注此两眸子。

北拱五老峰,西倾九派水。

冥冥淡烟外,烱烱残雪里。

元气所融结,万古奠南纪。

中有不死人,神游常在此。

安得月明夜,啸风控赤鲤。

导迎呵江神,殿护叱山鬼。

脩静无谈玄,慧远勿析理。

亦不用湘灵,瑶瑟鼓葱指。

稽首青莲仙,大雅叩吟髓。

前陶后苏黄,相与奏宫徵。

灵文九霄秘,玄关一时启。

恍兮发浩歌,洞见开辟始。

回谢人间世,日夜虱生虮。

腥腻缠臭帤,闻此秽或洗。

黄冠似予知,具茗亦粲尔。

归卧不成眠,汲井漱寒齿。

(0)

次韵宾旸斋中独坐五首·其二

诗来似诉屈原醒,阿堵于公颇不庭。

白水真人从断绝,丹元童子尚神灵。

秋眠簟未捐桃竹,晚食齑应胜韭萍。

肯美张苍肥若瓠,从来吟影只伶俜。

(0)
诗词分类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诗人
李孙宸 张镃 陈琏 许及之 陈子升 徐贲 钟芳 张元凯 王彦泓 苏泂 孔平仲 李新 董嗣杲 霍与瑕 林大春 成廷圭 郑善夫 李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