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客接客,高亦接,低亦接。
大儿稳善会传茶,小儿踉蹡能作揖。
家人不用剪髻云,我典唐书充馔设。
唐书典了犹可赎,宾客不来门户俗。
接客接客,高亦接,低亦接。
大儿稳善会传茶,小儿踉蹡能作揖。
家人不用剪髻云,我典唐书充馔设。
唐书典了犹可赎,宾客不来门户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主人热情款待客人的场景,通过对比和反复强调了主人的殷勤接待。"接客接客,高亦接,低亦接"表明无论客人地位高低,都受到同样的热烈欢迎。这不仅体现在言语上,还有具体的行动,比如大儿子稳重善良地传递茶水,小儿子活泼可爱地行礼。诗中还透露出主人的家风,"家人不用剪髻云"可能是在暗示家风严谨,而"我典唐书充馔设"则显示了主人对文化的尊重和传统的继承。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讲究礼仪、重视文化的人,也不免有感慨,"唐书典了犹可赎,宾客不来门户俗"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失落。尽管珍贵的唐代典籍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但如果没有宾客光临,那么所有的准备和期待都变得索然无味。最后一句"宾客不来门户俗"则更深化了这种感觉,主人对门庭若市的向往与现实中的冷清形成强烈对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一位热心人士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内心世界。
南山爽气开秋晴,紫蜺抱天西北横。
关门令尹早闻道,周柱下史能研精。
青牛脚健风雨急,彤芝作盖云峥嵘。
乾坤合放双眼碧,河汉欲绕飙轮行。
洼盈白黑万物理,浩荡广莫真人情。
无为始知有至治,抱一可与言长生。
崆峒山前逢广成,海上旧结安期盟。
露桃神枣共春色,云际彷佛闻竽笙。
江楼夜悄醉华月,文星燄属三台明。
瑶宫银阙望缥缈,青骡谁识芙蓉城。
大江东流秋水清,梧冈日上天鸡鸣。
千金为寿未足贵,愿逐群仙歌太平。
昨夜清飔发,怀君在远道。
双鱼不可托,寂寞对池草。
寒露日夕凝,林麓霜苦早。
谁念裘褐单,泥滓难自保。
百年会有乐,中岁已枯槁。
如何日孳孳,复为毫末恼。
浊酒幸满尊,藜藿亦堪饱。
同心盍来归,盘桓以怡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