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常在目前,如何目不见。
死常随我身,如何我不患。
好高穷远深,至近反忽慢。
谁知衽席间,而乃即天汉。
万古亦非遥,一息长无算。
老彭与殇子,寿夭相等看。
静观蜉蝣羽,可同白石烂。
睫常在目前,如何目不见。
死常随我身,如何我不患。
好高穷远深,至近反忽慢。
谁知衽席间,而乃即天汉。
万古亦非遥,一息长无算。
老彭与殇子,寿夭相等看。
静观蜉蝣羽,可同白石烂。
这首诗以日常生活的常见事物为喻,探讨了生死和时间的深刻哲理。首句“睫常在目前,如何目不见”,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短暂易逝,明明就在眼前,却往往被忽视。接下来,“死常随我身,如何我不患”进一步强调死亡的必然性,即使深知其存在,人们仍难以避免忧虑。
诗人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人们常常追求遥远的事物,而忽视了身边的幸福,“好高穷远深,至近反忽慢”。然而,“谁知衽席间,而乃即天汉”,暗示真正的幸福可能就在身边,如同银河横亘在日常生活的床席之间,提醒人们珍惜眼前。
“万古亦非遥,一息长无算”强调时间的无情流逝,即使是漫长的万古,也比不上一刹那的呼吸。诗人以老彭(长寿之人)与殇子(早逝之人)为例,说明寿夭并非绝对,生命长短并非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静观蜉蝣羽,可同白石烂”借用蜉蝣短暂的生命与坚硬的白石作对比,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认为即使如蜉蝣般短暂,也能与永恒的白石共存于时间的长河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读者思考生死、幸福和时间的深层含义,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
紫霞之佩绿玉筇,鞭笞鸾凤八极空。
碧泓照人悬万瞳,黄冠无数趋下风。
自言试邑沧海东,飘忽风雨倾槐宫。
湛卢夜吼将安从,尔来长啸招葛洪。
丹气不死横为虹,全胎十月还倥侗。
三花自聚天无功,笑我双鬓垂秋蓬。
十年白石煮不红,安得四方上下如云龙。
铁虬偃蹇八尺强,云屋深深吹玉香。
开遍枝南与枝北,顶顽不受春风德。
悄如枯禅坐瞿昙,霓旌羽葆来毵毵。
世情冷暖异荣朽,道眼看来两何有。
炎州岭上识袒衣,参横月落皆玄机。
老僧与客一笑顷,醉藉莓苔弄疏影。
醒来忽忆孤山前,系舟老树飞雪天。
翠羽无声江色冻,夜阑秉烛浑疑梦。
贪嗔到此一一除,独有爱花痴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