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则班□子,贤于辅嗣甥。
奠刍终古诀,炊黍霎时荣。
先墓身为殉,新丘手自营。
老人尤惜泪,何况又偏盲。
亲则班□子,贤于辅嗣甥。
奠刍终古诀,炊黍霎时荣。
先墓身为殉,新丘手自营。
老人尤惜泪,何况又偏盲。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名为《挽郑甥主学二首(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逝者生前品德和死后的哀荣场景的描绘,表达了深切的悼念之情。
“亲则班子,贤于辅嗣甥。” 这两句说明郑甥主在世时与亲族关系融洽,并且具有很高的品德,不仅善于管理家庭事务,而且能够教育后辈。
“奠刍终古诀,炊黍霎时荣。” 这里通过对逝者生前所取得成就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的崇敬之情。奠刍即是祭祀用的米,终古诀可能指的是长久传承的秘诀或智慧;炊黍则是烹饪谷物,霎时荣可能暗示逝者在世时所获得的荣耀。
“先墓身为殉,新丘手自营。”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思和对逝者墓地的关心。先墓指的是逝者的坟墓,身为殉可能意味着逝者生前所珍视之物现在都随其而去;新丘则是新的墓地,手自营表现了诗人亲自参与并照料逝者的安葬事宜。
“老人尤惜泪,何况又偏盲。”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哀伤之情。老人通常更能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而“偏盲”则增添了一层悲剧色彩,可能是指诗人本身或其他特定情况下的双重不幸。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生前德行和死后哀荣的描写,以及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尊崇。
十岁儿童,看骑竹、花阴满城。
与新第、桐乡孙子,高下齐生。
倚枕不寻柯下梦,举头自爱橘中名。
但有时、米价问如何,公助平。东西塾,听书声。
长短卷,和诗成。总神仙清福,前辈家庭。
试问凌烟图相国,何如洛寺写耆英。
甚天公、属意富民侯,银信青。
有客从余,不计余无酒。袖有蟠桃为君寿。
叹此桃再熟,也须年后。甚办得,转盼个偷桃手。
菊潭三十斛,月又月添,天赋先生日更久。
但黄杨长寸,闰年倒寸,似凭得到梧宫甚时候。
客又道奇特是阳生,后七日相看,醉春风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