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对圆通境,陶然胜静斋。
观空无物我,扣寂外形骸。
燕坐埋遗照,虚名莫疚怀。
人间忧乐地,所丧甚山崖。
坐对圆通境,陶然胜静斋。
观空无物我,扣寂外形骸。
燕坐埋遗照,虚名莫疚怀。
人间忧乐地,所丧甚山崖。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名为“圆通境”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寺庙或静谧的园林之中的情景。诗人陶醉于这种胜静的环境,与世俗的喧嚣隔绝,心灵得以净化。
“坐对圆通境,陶然胜静斋。”表达了诗人坐在这个环境中,感到十分的满足和平静。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隐逸之情,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状态。
“观空无物我,扣寂外形骸。”这里,“观空”意味着对虚空的观察,而“无物”则是指没有可以抓住的实体或事务。诗人通过这种观照,超越了物质世界,对外在的喧嚣和纷扰持一种冷静的态度。
“燕坐埋遗照,虚名莫疚怀。”燕坐意味着舒适地坐在那里,而“埋遗照”则可能是指诗人心中对于过往的回忆已经被深深埋藏,不再去触碰。同时,“虚名”暗示了对世俗的名利观念的淡漠,诗人不再为这些外在的评价所困扰。
“人间忧乐地,所丧甚山崖。”这两句则是对人生苦短、欢乐与悲伤并存的感慨。这里的人间,是充满了忧虑和快乐,而“所丧”可能指的是生命易逝,犹如山崖上的落叶,不可挽留。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沉醉,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主人湖海士,有策欲平戎。
入朝见天子,可以揖三公。
客来忽相惊,见此招隐号。
语客且勿惊,洗耳非我好。
女岂不愿家,鑽穴乃贻罹。
深闺日夜藏,恐辱傅与师。
世态溱洧中,欲挽无此力。
邂逅同志人,相招事蚕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