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读易注参同,筑室云山第几重。
昔遇壶丘疑见怪,今于老子信犹龙。
方灵有物司丹灶,符验无妖血剑锋。
只恐欲藏藏未得,世人往往或知踪。
先生读易注参同,筑室云山第几重。
昔遇壶丘疑见怪,今于老子信犹龙。
方灵有物司丹灶,符验无妖血剑锋。
只恐欲藏藏未得,世人往往或知踪。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在云山筑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首句“先生读易注参同,筑室云山第几重”表达了诗人潜心研究《易经》的学术追求,以及他建造居所的地点选择,是在层峦叠嶂的云山之中,营造出一处超然物外的隐逸之地。
接着,“昔遇壶丘疑见怪,今于老子信犹龙”两句,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态度,表现了诗人从疑惑到信服的精神历程。昔日在壶丘(指古代仙人住所)可能有过迷茫和困惑,但现在对于老子(即道家之祖李耳)的教诲,诗人已然心悦诚服,如同对待神龙一般的崇敬。
“方灵有物司丹灶,符验无妖血剑锋”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自然、神秘的境界。这里的“方灵”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方士,他们信奉并掌握着某种超自然力量;“司丹灶”则是管理炉鼎之意,象征着煉丹术和内丹修炼的过程;“符验无妖血剑锋”则是说诗人持有能够辨别真伪、驱除邪恶的法器或秘籍,这些都是道教文化中的元素。
最后,“只恐欲藏藏未得,世人往往或知踪”两句,流露出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一种担忧。尽管他渴望在云山筑室中隐藏自己的踪迹,但又担心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世人可能总会有所发现,这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隐逸生活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学术修养和道家信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超脱尘世、达到精神自在的愿望。
纷华眩人剧朱碧,子独好书如好色。
王孙被服甚寒生,射策君门先破的。
荣州书窟三万卷,锦囊付此庞眉客。
南游句吴北大魏,亦复徒劳问刀笔。
不唯唇齿腐经史,正自云山锁胸臆。
老来息交思简事,为子忘劬废晨昔。
春风满帆送归舸,回首清游如昨日。
知君名骏定千里,不待朝庭访幽侧。
有书时寄雁南飞,顾我渔樵正争席。
我歌无庸归,礼意固有属。
渠侬方不顾,欲问何拘曲。
乃知交际难,不若逃空谷。
忧端浩无穷,日饮思枕曲。
文求世人笑,字异山鬼哭。
龙鸾阅斯冰,剑弩对鹞鹄。
雁门既呼卿,司武或见梏。
闭关固自如,青简得三复。
谁后足趑趄,堕彼手翻覆。
汨泥无纡辔,绝迹慕前躅。
故人有新诗,远寄资剩馥。
鸣嘤倡复和,流徵断还续。
华如三女粲,学陋一夔足。
吟馀写幽怀,蹇思惭刻烛。
佛子固多幻,开轩纳群山。
平畴展摩衲,回塘萦玉环。
新荷丽朝日,一一发清妍。
引簟北窗下,云岚揖高寒。
超然醉司马,寄傲羲皇前。
座有眇道士,长谣九华丹。
张翁老篆癖,势逼之罘镌。
濡毫记姓名,夭矫龙腾渊。
日没群动息,城阴静娟娟。
长林有归翼,吾驾亦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