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燕云软红尘土,板舆一两轻御。
梦魂先到江南岸,画取尚书词句。
红几数、待小建,花坊碎锦亲题署。
黄莺相遇,认旧日使君,朱陈村里,乍暖劝农路。
燕支坞,坐领满身香露,寿觞欢进无数。
醉来可忆长安陌,二月街头卖处。
将母去、至乐在,田园此事教人妒。
好春遮获,索半臂偎寒,红妆举烛,续撰遂初赋。
别燕云软红尘土,板舆一两轻御。
梦魂先到江南岸,画取尚书词句。
红几数、待小建,花坊碎锦亲题署。
黄莺相遇,认旧日使君,朱陈村里,乍暖劝农路。
燕支坞,坐领满身香露,寿觞欢进无数。
醉来可忆长安陌,二月街头卖处。
将母去、至乐在,田园此事教人妒。
好春遮获,索半臂偎寒,红妆举烛,续撰遂初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日图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与和谐生活。
首先,“别燕云软红尘土,板舆一两轻御”,开篇即以对比手法,将北方的辽阔与南方的柔美进行对比,突出江南的独特魅力。板舆轻御,仿佛是诗人乘坐着轻便的交通工具,缓缓穿越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接着,“梦魂先到江南岸,画取尚书词句”,诗人的心灵似乎已经先行到达了江南,通过梦境体验这里的美好,并将其描绘成如诗如画的景象。这里运用了“尚书”这一古代官职的称谓,暗示了江南文化之深厚,以及诗人对江南文化的敬仰之情。
“红几数、待小建,花坊碎锦亲题署”,描述了江南春天的花卉之美,红花点缀其间,如同碎锦般绚烂,诗人亲自题写花名,赋予了这些自然景观以人文色彩。这不仅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尊重。
“黄莺相遇,认旧日使君,朱陈村里,乍暖劝农路”,黄莺的鸣叫,使诗人回忆起往昔的使君,以及朱陈村中农民忙碌而充满希望的场景。这里通过黄莺这一意象,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农村生活的关注与赞美。
“燕支坞,坐领满身香露,寿觞欢进无数”,燕支坞,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地点或景色,此处通过“香露”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同时“寿觞欢进无数”则表达了对长寿与欢乐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醉来可忆长安陌,二月街头卖处”,诗人想象自己在醉酒之后,是否会怀念起长安街上的热闹与繁华,以及街头小贩的叫卖声。这既是对过往生活的追忆,也是对当下江南生活的满足与享受。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江南春日的美丽与和谐,以及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
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烟雾蒙汤谷。
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
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橘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桐江撝袂蚤三年,把臂重来讲旧篇。
陌上风尘成底事,鬓边霜雪但悠然。
虬蟠我亦思沧海,鹗荐初方上碧天。
忍把离杯又抛掷,别愁纷泊满春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