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令坚白鸣,自作雪雨争。
莫遣蝇钻楮,便恐鼠污羹。
遵师表众惑,自逐鞭影行。
拊几无一言,大千作雷鸣。
谁令坚白鸣,自作雪雨争。
莫遣蝇钻楮,便恐鼠污羹。
遵师表众惑,自逐鞭影行。
拊几无一言,大千作雷鸣。
这首诗《讲堂》是宋代诗人孙觌所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对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谁令坚白鸣,自作雪雨争”以“坚白”、“雪雨”为喻,暗指在讲堂上,本应是知识与真理的传播者(坚白)却因个人情绪或立场的差异而产生争执,如同雪与雨在自然界中的冲突,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学习氛围。
接着,“莫遣蝇钻楮,便恐鼠污羹”进一步强调了保持学习环境的纯净重要性。这里将不好的行为比作“蝇钻楮”(苍蝇钻入纸张,象征干扰或破坏)和“鼠污羹”(老鼠污染汤羹,比喻破坏或玷污知识的纯洁),警示人们要警惕并避免这些不良影响。
“遵师表众惑,自逐鞭影行”则表达了对遵循正确指导、避免盲目跟从的倡导。这里的“师表”指的是老师的榜样作用,而“众惑”则是指大众的疑惑或错误观念。诗人鼓励学生应当跟随正确的指引,而不是被外界的误导所左右。
最后,“拊几无一言,大千作雷鸣”描绘了一种静默中蕴含巨大能量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在讲堂上,即使没有言语,但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却如同大千世界中的雷鸣一般强烈,强调了思想交流和精神共鸣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讲堂环境的描绘和对师生关系的探讨,反映了诗人对于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营造积极、纯净学习氛围的期待。
昔年曾踏西湖路,巢居阁上春无数。
雪晴月白最精神,玛瑙坡前第三树。
虬枝屈铁交碧苔,疏花暖迸珍珠胎。
初疑群仙下寥廓,琼珰玉佩行瑶台。
又疑幽人在空谷,满面清霜鬓华绿。
迎风冷笑桃杏花,红紫纷纷太粗俗。
今年来看秦淮水,路隔西湖一千里。
草堂上是白云窝,夜半松风唤予起。
青山隔世无游尘,云根粉壁光如银。
长啸一声月入户,孤山处士来相亲。
江南梅花自有主,休问当年何水部。
山僧对我默无语,柏子无风堕青雨。
杰阁横空爽气收,一时胜槩压岩幽。
要将绣岭匿峰色,分入霞城栖月楼。
雌霓挂檐供彩笔,雄风拂面快金瓯。
才华便合冲霄去,应为看云却少留。
广寒仙子衣作裳,夜从宓妃款英皇。
朝游洛浦暮潇湘,红妆翠羽森成行。
仙姿不作时世妆,或凝朝霞艳秋霜。
临流顾影濯沧浪,游鱼属玉双鸳鸯。
长庚北斗相低昂,笑中如花语如香。
徘徊醉著清漏长,炯然开奁照湖光。
湖风吹水洒面凉,明珠落佩千鸣珰。
碧筒宛宛中可觞,为君行歌酌天浆。
瑶池玉井遥相望,归舟浮空月茫茫。